阿嬤的灶腳 醬瓜想說的事

 李阿嬤才剛打開今年剛醃製的醬瓜,現場不懂其中滋味的孩子全部撤離,直呼:「好臭啊!」阿嬤正用雙手撈動白桶裡黑壓壓的物體,邊笑著說:「味道不是臭臭,是鹹鹹啦!」李阿嬤用清水沖了沖手,手上被孩子誤會的臭味,轉為濃韻的醬油香,彷彿從這雙佈滿歲月積累的雙手中,飄出清甜溫和的氣息。

 孩子們帶著既期待又怕口味壞的心情,將醬瓜放入嘴中,頓時醬瓜的鹹味帶著韻味,從嘴裡化開,才知道竟是這等美味!不單是吃的,很多事物,應該親身去體會、咀嚼,才能知道其中韻味,這也是阿嬤年過半百的歲月中,從「詔糠(灶腳,廚房的台語)」裡醬瓜所醃出的啟示。

汗水與時間 醃漬歷久彌新美味

 炙熱的陽光耀動在嘉南平原上,台灣大多數農作都來自這塊土地。李阿嬤誕生在雲林崙背鄉,每天在烈日下辛勤工作,還得全身包得密不透風,有時颱風不經意來訪下,一年努力付之一炬,如何讓一家老小都能夠有飯吃,身上的汗水又流得值得,是這塊土地上每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古早味的「詔(同灶)」旁,李阿嬤手抓一小搓肉,連同醃蘿蔔丟下鍋,鏟子快炒間,香味撲鼻而來,幾分鐘後一盤台式美味就上桌了!至於詔下的柴火,也體現著鄉村的節儉與知足,「這木頭是我去找來的廢棄物與傢俱,一一拆卸後取下來的。」李阿嬤邊炒著菜邊說。詔糠(灶腳)的每件每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是困苦時候長輩生活哲學的展現。

 「我們耕作的人,比較會流汗,吃點鹹比較容易下飯。」李阿嬤說。將當季的蘿蔔挑出,混和鹽、豆鼓下去醃,等待期間還很嬌貴,不能淋雨也不得曬太陽,要等上五個月後才可以吃。過程中,孩子們親身體會到,儘管看似粗劣的食物,經過一番巧思也能迸出新滋味,這新滋味正是時間的味,並不是一蹴可幾,還需經年累月的累積,才能得到這歷久彌新的美味。

在漬缸中演變 在歲月裡精粹

 細數每一罐不同風味的醃製物,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像是李阿嬤超過一甲子的人生風景。年輕時,帶著辛勞、打拚的苦味;歷經歲月洗禮,李阿嬤仍舊依循古法醃製,此時的醃製物,像是歲月在阿嬤臉上留下的痕跡,帶著傳承與驕傲的甜味。

 醃漬物會隨著時間變化風味,像本該是辣得讓孩子拒之千里的薑,經過時間和糖的醞釀,竟成口感香甜的醃薑,顛覆孩子們想像,一塊接著一塊,直說「好吃」。如同要調劑的人生,不論出身、背景為何,歷經不同比例的調和、醃漬,最後是酸甜苦辣?則取決於時間的歷練與累積的經驗,豐富箇中滋味。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