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中部地區爆發 非洲豬瘟(ASF)疫情,讓不少人開始擔心豬肉是否還能安全食用 ? 以及是否會有傳染人的風險 ?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穩定,變種機率低,會造成豬隻感染與死亡。目前是不會感染人類,然而我們真正該注意的是「日常食材的安全處理與保存方式」。
尤其在颱風季節、氣候潮濕、環境溫度高,這些因素都可能讓食材腐壞速度變快。若保存或烹調方式不當,即使是新鮮肉品,也可能造成腸胃不適、食品變質等問題。
那我們該如何挑選生鮮豬肉食材及妥善處理、保存方式呢 ?
以下用 三個關鍵重點 來教大家 :
第一關鍵:購買時要「看、聞、摸」三步驟
挑選豬肉時,除了看價格,更要注意外觀與氣味!
以下 3個步驟幫助你判斷:
-
看顏色:新鮮豬肉呈現自然粉紅色,表面略帶濕潤光澤。若出現暗紅、發黑或滲出異色液體,就要避免購買。
-
聞氣味:新鮮豬肉氣味清淡,若有腥臭或酸敗味,代表可能不新鮮。
-
摸觸感:用手輕壓後有彈性、不黏手,才是良好品質。若黏膩或滑手,代表肉已開始變質。
※. 小提醒:選購時可認明「台灣豬標章」或「進口肉品原產地標示」,這樣才能夠更清楚的了解來源、降低風險。
第二關鍵:烹調與加熱是最有效的防護
豬肉類食材在加熱時一定要完全熟透,尤其是絞肉、滷肉、香腸等製品。
建議中心溫度至少達 70°C 以上、維持2分鐘,才能有效降低細菌與病毒風險。
另外,在家中料理時請注意:生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開使用,避免交叉污染。以及烹調後的熟食若未立即食用完畢,應於2小時內盡速冷藏。若家中有剩菜,重新加熱時也要「滾熟透再吃」。
第三關鍵:保存方式決定食材壽命
當遇到天氣炎熱或颱風導致停電時,食材保存更是關鍵!
以冷藏肉品會建議在2天內食用完畢。若需長期保存可存放至冷凍,並使用密封袋或真空包裝避免冰箱異味產生。在解凍時最好放冷藏室慢慢退冰,不建議直接放在室溫解凍,避免細菌繁殖。若需囤貨,會建議使用小包裝方式進行分裝冷凍,減少反覆解凍的風險。
總結 : 真正的「食安」來自日常小習慣
面對豬瘟、食安新聞,我們不需過度恐慌,只要掌握正確的 選購、烹調、保存 原則,日常飲食依然能吃得美味又安心。
同時學會養成檢查標示、分開處理食材、維持冰箱清潔等習慣,不僅能預防食物變質的風險,也能守護全家人的健康唷 !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營養知識分享,無法取代專業醫療建議。如有特殊健康狀況,請諮詢醫師或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