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訊】

「學生只要舉手、願意行動,在學校比起在業界更有機會成為領袖」,神腦基金會執行長陳嘉麒在論壇中向與會者的所說的一句話。國立屏東大學與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於10月17日合作舉辦的「藝術・科學・社會跨域論壇(ASSC Forum)」,以「跨域共學與社會實踐」為核心主題,展現學界、企業與地方教育協力的具體成果。

雙方合作的跨領域產學研究,以「留意落差:市場探索者挑戰計劃」為題,以「在地適性」原則進行學習設計,突破學習場域與單一課程模式的侷限,與依地區特性進行田野調查,與在地學校、社區合作設計專屬內容。聚焦屏東縣北、中、南三地(屏東市、枋寮鄉、滿州鄉)青少年,邀請學生以短影音創作結合「市場探索」與「在地敘事」主題,觀察並講述自己的生活場域,探索如何打造「五感六覺」的學習環境,從藝術引發科學思考,進而以創意行動解決社會問題。

跨越傳統課堂框架,都會區的學生透過影像重新理解傳統與市場文化;枋寮漁村青年以鏡頭記錄社區產業與家鄉故事;滿州偏鄉學生則從「雨來菇」生態體驗出發,倡議「從產地到餐桌」的環境敘事。不僅連結個人藝術表達與自然、社會連結的科學素養,更能讓企業在城鄉場域間與教育工作者協作縮短落差、平衡資源的具體實踐。此次參與產學研究合作的枋寮高中陳科名校長、滿州國中于福豪校長也都到場聆聽對話

國立屏東大學理學院與神腦基金會合作跨領域產學研究,分別在屏東縣北、中、南三地(屏東市、枋寮鄉、滿州鄉)各地募集青少年參與短影音創作,引導學生以「市場探索」與「在地敘事」為主軸,以觀察、拍攝與講述自身生活場域的故事,探討如何創造五感六覺的學習環境,以藝術引發科學領導並解決社會問題的學習潛能,藉由校園(USR)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連結,創造學生願意舉手、行動的「個人社會責任」(Pers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PSR)的可能性。 

此次以「留意落差:市場探索者挑戰計劃」為題的產學研究,以「在地適性」原則進行學習設計,挑戰學習場域與單一課程模式的侷限,與依地區特性進行田野調查,與在地學校、社區合作設計專屬內容。都會區的學生透過影像重新理解傳統與市場文化;枋寮漁村青年以鏡頭記錄社區產業與家鄉故事;滿州偏鄉學生則從「雨來菇」生態體驗出發,倡議「從產地到餐桌」的環境敘事。不僅連結個人藝術表達與自然、社會連結的科學素養,更能讓企業看見如何在城鄉場域間與教育工作者攜手協作縮短資源落差。

論壇現場聚集多方教育與產業代表,包括枋寮高中校長陳科名、滿州國中校長于福豪等共同出席。圓桌論壇由師資培育中心楊智穎主任主持,談及「社會設計」在學校教育的實踐可能,神腦基金會陳嘉麒執行長於論壇中強調,企業的CSR若能與大學USR相互連結,將形成更有韌性的公益網絡;而神腦基金會長期投入教育終身學習暨數位科技素養的推動,更期待透過「PSR(個人社會責任)」理念,讓企業角色不僅是資源捐助者,更是教育行動的夥伴與推動者。

此次論壇由理學院院長詹勲國、副院長鄧宗聖帶領理學院學術與行政團隊籌備,結合教育部的因材網表演藝術教材研發計畫、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讓生命不同凡「想」USR計畫、師資培育中心等團隊成員共同推動,現場邀集長期投入跨域教育的學者、校長、主任、國教輔導團、博物館研究員及產業代表共同思辯未來教育趨勢。論壇最後,雙方共同宣示將持續深化合作,推動「USR×CSR×PSR」的跨域實踐,從屏東出發,推動更多在地教育行動與社會創新計畫,讓科技與教育攜手成為推動社會永續的正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