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的最前線,器官移植手術一直被視為最具挑戰性、同時也是最能展現醫療團隊專業實力的領域。每一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術,不僅延續了一條生命,也為患者與家屬帶來了重生的希望。而在三軍總醫院,有一位深耕臨床三十餘年的手術室護理師──吳雪紅護理長,執行器官捐贈與移植手術,截至112年已成功完成250例心臟移植,來認識器官移植手術及揭密手術室的重重挑戰。
什麼是器官移植手術?
器官移植手術,是透過捐贈者提供健康的器官,移植到器官衰竭的病人體內,以維持其生命的重要醫療技術。常見的器官移植包括心臟、腎臟、肝臟與肺臟等,其中心臟移植被公認是最具挑戰性的手術之一。由於手術過程複雜,牽涉到時間、器官保存、免疫排斥控制等多重因素,手術室護理師與外科醫師團隊必須全程精準合作,確保病人能安全走出手術室,邁向新的人生旅程。
器官移植手術的流程大揭密
一場完整的器官移植手術,往往需要跨團隊的緊密合作,流程可分為三大階段:
手術前準備
當有捐贈器官可用時,醫療團隊會立即進行病人評估,包括血型、免疫相容性、器官功能檢查等,以確保移植成功率。這一階段中,手術室護理師會協助完成術前檢查,並緩解病人緊張情緒,讓他在等待中能有慰藉。
手術進行中
進入手術室後,團隊分秒必爭。器官必須在黃金時間內移植,才能維持功能。外科醫師進行移植操作,護理師則負責器械準備、病人生命徵象監測,以及手術室各項環境支持。這些專業細節,也是醫療過程中最容易被忽略卻最關鍵的部分。
手術後恢復
完成手術後,病人會被送入加護病房,持續追蹤器官功能與排斥反應。同時須使用免疫抑制劑,以降低器官被排斥的風險。手術室護理師在這一階段也會持續追蹤,協助病人與家屬適應新生活。
誰可以成為器官捐贈者?
器官捐贈是推動器官移植手術的根基。根據現行規範,年滿 18 歲以上的成年人,若自願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就可成為潛在捐贈者。有些特殊情況下,未成年者亦可由家屬同意進行器官捐贈。此外,必須由醫師判定符合腦死或心臟死亡條件,器官才有捐贈價值。常見可捐贈的器官包括心臟、腎臟、肝臟、肺臟、胰臟,甚至角膜。這些生命傳承的醫療事蹟,正是許多家庭重獲希望的起點。
器官移植成功率與風險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器官移植手術成功率已有大幅的提升。根據衛福部數據(2010-2023年),以心臟移植為例,一年存活率可達 83% 以上,五年存活率約 67%。腎臟移植則因技術成熟,存活率更高,一年存活率達96%。
然而,器官移植手術仍存在一定風險,最常見的挑戰是 免疫排斥反應,病人的身體可能將新器官視為外來物而攻擊,必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來降低風險。此外,感染、手術併發症與藥物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正因如此,手術室護理師與醫療團隊在術後照護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監控病情,還指導病人如何調整生活方式,幫助其安全適應「新器官」帶來的轉變。
吳雪紅護理長:33 年手術室經驗的守護者
三軍總醫院的吳雪紅護理長擁有 33 年內、外科病房的臨床經歷,之後更投入手術室護理,成為推動器官移植手術的重要推手。她的專業涵蓋術前評估、術中協調到術後照護,每個環節都不鬆懈,為了讓病人能安全度過難關。
截至 112 年,她已成功推動並完成 250 例心臟移植,更主導台灣首例「邊緣性功能心臟移植」,在每年器捐捐贈人數有限的情況下,提升了移植品質。到 113 年,她所照護的心臟移植手術數量更是名列全國之冠,這些珍貴的醫療事蹟,成就令人讚嘆。獲得第十四屆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獎銅獎殊榮。
器官移植手術的希望與典範
器官移植手術,是醫療科學的結晶,更是病人與家庭的希望。吳雪紅護理長用 33 年的專業與熱情,守護著無數走進手術室的生命,無論是在器官移植手術的高風險挑戰中,或是在重大災難現場的即刻救援裡,她都以冷靜與堅毅,寫下了動人的醫療事蹟。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器官移植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生命的奇蹟。而這份奇蹟,正是來自一群默默奉獻的手術室護理師,與他們無怨無悔的守護。
慈月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創辦人林保雍以母為名,創立慈月基金會,致力於改善護理環境,2012年起舉辦「南丁格爾獎」,成為全台首個由民間團體自發性頒發給護理人員的獎項,今年邁入第14屆,盼透過南丁格爾獎拋磚引玉,讓大眾給予更多尊重及鼓勵。
延伸閱讀
【保健情報】台灣十大死因解析:癌症連37年居首 高血壓與糖尿病成沉默殺手
【保健情報】器官捐贈是什麼?條件、流程與Q&A一次搞懂!
【保健情報】進加護病房很嚴重嗎?探病時間和規定?要準備什麼?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FB】 & 【慈月基金會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