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育台灣的物種,對於外來種入侵,有時會採取移除的方式,牠們之所以進到國內,可能是因為逃逸、人為棄養、刻意放生等,需要加以管理、控制,才能使其不與當地物種競爭、威脅到生態多樣性。
什麼是外來種?
外來種是指原本不屬於某地區,但因非蓄意或人為活動而被引入該地區的生物物種。這些物種可能是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當外來種適應了新環境並迅速繁殖時,它們可能會與本地物種競爭資源、改變生態平衡,甚至對當地的生態系統、人類生活和經濟活動造成威脅。外來種又分成兩種類,一種對環境影響較小,無法大量繁殖威脅當地生態,另一種為入侵性的外來種,能對當地生態有高度破壞,故防治外來種多以此類為主。
台灣的外來種現況
台灣因地處亞熱帶地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同時也成為外來種入侵的高風險地區。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外來種案例:
- 班腿樹蛙:這種樹蛙因外觀特殊,曾被人當作寵物引入,後來野外逃逸並迅速繁殖,對本地樹蛙物種構成競爭壓力。
- 福壽螺:原本引入作為食用目的,但繁殖速度驚人,對農作物如水稻造成重大威脅。
- 小花曼澤蘭:這是一種外來藤本植物,因其快速蔓延能力,會覆蓋本地植被,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
台灣的外來種數量持續增長,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對本地特有種的生存構成威脅。
外來種如何入侵
外來種的入侵路徑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人為引入
貿易與交通:貨物、船隻或飛機可能無意中攜帶外來生物,如昆蟲或種子。
觀賞與寵物市場:許多外來種被引進作為觀賞植物或寵物,但在逃逸或被棄養後造成野外入侵。
自然遷徙
隨著氣候變遷,部分物種可能因環境條件變化而遷徙到新的地區,例如海洋生物隨洋流漂流到其他地區。
環境破壞
森林砍伐或濕地開發可能削弱本地物種的生存能力,給外來種提供適合繁殖的空間。
外來種防治方法
面對外來種入侵,防治措施應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早期預警與監測
建立監測系統,及時發現外來種的入侵跡象,採取快速行動防止擴散。
公眾教育與宣導
提高民眾對外來種的認知,例如避免隨意棄養寵物,或慎重選擇園藝植物。
移除控制
使用捕捉、移除或化學藥劑來控制外來種數量,但應避免對本地生態造成二次傷害。
法律與政策
制定嚴格的進出口檢疫規範,限制高風險外來種的引入。
生態復育
移除外來種後,積極恢復本地物種的棲地,幫助生態系統恢復平衡。外來種問題並非一夕可解,但透過全社會的努力,減少其對生態系統的威脅是可能的。同時,全球合作對於遏制外來種的跨國入侵也至關重要。
斑腿樹蛙擴張佔領棲地 紀錄片《除蛙記》黑白畫面呈現外來種移
廖敬堯導演費時三年拍攝的《除蛙記》,該片記錄下移除台灣外來種的歷程,因斑腿樹蛙、海蟾蜍在台灣迅速繁衍擴散,對台灣原生物種構成生存威脅,人類開始進行一連串的捕抓、研究、解剖等除蛙行動,過程帶來滿滿的視覺衝擊,導演選擇以黑白呈現,降低觀眾觀看解剖畫面的壓迫感,並同時讓大眾看見外來種議題,及物種間的矛盾和衝突,先前獲得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及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殊榮。
作者:廖敬堯
作品介紹:
班腿樹蛙,渺小、不起眼的外來入侵種,在台灣各地繁殖擴散,建立族群。暗夜籠罩的郊區,科學家和志工們投入一次又一次的移除行動,全力保護原生種。與此同時,體型巨大的海蟾蜍,在台灣中部現蹤野外,求偶的鳴叫聲此起彼落,預示著一場除之不盡的因果輪迴。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獲獎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世界動物日是什麼?關愛動物必看3大紀錄片
【影刻台灣】陪伴寵物走完最後一程 將思念與愛化成永恆回憶
【影刻台灣】TNR是什麼意思?餵養搭配抓紮就能幫助流浪動物嗎?
【影刻台灣】澎湖馬糞海膽瀕絕種!限捕令為海膽保留一線生機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