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都有食用海膽的文化,在日本尤其盛行,台灣的壽司店會有海點軍艦等料理,也是許多饕客的最愛,但在台灣早期沿海礁岩區都有野生的馬糞海膽分布,因氣候變遷,現在僅有澎湖有出產,但也因需求量高、人為的捕撈,造成澎湖馬糞海膽的數量急遽下滑。

 

關於海膽的小知識

海膽外觀是球狀及五輻對稱而且佈滿棘刺,是雌雄同體的生物。人類吃的海膽料理其中的海膽都是呈現黃色膏狀物,有濃厚的海味及鹹甜味道,這其實是海膽的生殖腺,也就是牠們的精巢或卵巢,不是吃它的肉或膽。

澎湖海膽季節

澎湖海膽有季節性,產季從5至9月,5月初海膽生殖腺開始成熟,其中又以「新鮮、現剝的價格最好」。現在澎湖縣府規定七八月之間(為期兩個月),才能採捕8公分以上的馬糞海膽,其他時間都是禁捕期。

澎湖海膽種類

1.馬糞海膽

是台灣最肥美、體型大的海膽,遠看像是曬乾的馬糞而得名,原本在台灣附近的海域都有分布,如今只剩澎湖有產,易於捕捉,是最大宗的實用海膽。馬糞海膽滋味比較清甜,吃起來有點淡淡的香味。

2.口鰓海膽

俗稱「粗刺黑膽」,較難捕捉,因為有毒,吃完以後會有點暈,因此也被稱為「飛膽」,滋味比馬糞海膽濃郁。

 

澎湖海膽的瀕絕危機-海膽消失會怎樣?

馬糞海膽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珍貴生物,具有高營養價值。由於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馬糞海膽的數量急劇下降,面臨著瀕絕的危機。海膽以海藻、海草為主食,因進食速度快,可以有效控制大型藻類的生長,為珊瑚提供較多的附苗空間,間接增加珊瑚礁生態系的基礎生產力。 若海膽減少和消失,藻類就會大量繁殖,使海水含氧量下降,造成藻類與珊瑚的競爭,最後珊瑚礁消失,魚蝦也跟著因缺氧而消失。


圖片來源: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限捕令對海膽保護的影響-政府做了哪些?

政府在制定限捕令時,考慮到海膽種群的恢復和繁殖,以維護海洋生態平衡。透過限制捕撈的時間,可以有效保護海膽資源,讓其得以永續利用,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自2010年起開始限制捕撈8公分以下的海膽,限定捕撈時間從4個月不斷下修至2個月。除了每年7-8月開放採捕時間以外,一律禁止採捕,也禁止販賣、持有、處理,違規者最高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15萬元以下罰金。 儘管如此,仍有民眾無視禁令提前盜採海膽,因食用需求依然龐大,海膽復育的情況依舊不樂觀。

 

海膽保育行動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長期透過人工繁殖與培育馬糞海膽,並選擇適合的海域棲地放流,嘗試增加馬糞海膽族群數量,並透過適度的保育措施使漁業資源生生不息。同時也輔導業者生產種苗、育成、肥育飼料開發及投餵等,期待以人工養殖個體提供市場需求,減少人為採捕。

 

海洋保育兒童紀錄片《嵵小孩出動-珊瑚救星就是我》

學生拿起攝影機記錄家鄉的海洋,透過旁白表達內心的感受。為了瞭解珊瑚白化及全球暖化的問題,他們從觀察、探索到找尋答案,甚至思考12歲的自己可以做什麼。拍攝的過程成為學習與行動的旅程,是一部真誠又有意義的紀錄短片。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熱映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為什麼蜜蜂消失會對人類造成災難? 恐危及人類滅亡?

【影刻台灣】迎春納『蝠』 好運到!維護生態平衡的環境幫手:蝙蝠

【影刻台灣】保家護土的守衛英雄 探索防風林的神奇力量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