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鮪魚等深海魚類,成為飲食界的新寵兒,大眾對淡水魚的需求減少,為求生存漁民開始力拼轉型,不讓產業趨向沒落…


淡水魚苗養殖漁業-花壇魚苗寮歷史


吃魚對人體有相當多好處,喜愛吃鮮甜魚料理的你,不可不知「小魚苗」是怎麼來的,跟著這部紀錄片,走進魚苗寮的故鄉「彰化花壇鄉」吧!花壇的長沙村早期是淡水魚苗養殖的中心,見證魚苗養殖業的風光史,大約從乾隆1762年起開始發跡,當時的台灣人習慣吃淡水魚,魚苗的需求量非常大,多養殖鰱魚、草魚、鯉魚、鯁魚等食用魚為主,養殖戶最多曾逾30戶,面積達50多公頃。
而從前的魚苗,是千里迢迢從中國搭船運到繁盛的鹿港,再運到彰化花壇來養殖,形成魚苗養殖區,曾是全國最大的淡水魚苗養殖中心,由於魚苗數量龐大,地方衍生出獨特的「數魚歌」,方便計算魚苗數量多少,容易讓人記憶,老一輩漁民傳唱至今,如今養殖戶漸少,養殖漁業的在地文化恐面臨失傳。


時代變遷產業趨沒落 漁民堅守家鄉產業力求轉型


隨著時代及社會的變遷,大眾飲食習慣的轉變,對淡水魚的需求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小而精緻、物美價廉的海水魚,例如比目魚、鯛魚、鮭魚等等,從前的淡水魚苗養殖中心不再興盛,魚池普遍廢養、魚苗養殖戶也減少許多,僅存留下來的漁民改變養殖魚種,朝觀賞魚來繁殖,以滿足各類客戶的魚種需求,像是錦鯉魚、朱文錦等。在地的小學生以鏡頭拍攝下家鄉養殖漁業的興衰、漁民的工作細節及養魚流程,盼家鄉的產業能長久流傳,該紀錄片《打開歷史的記憶~魚苗寮的故鄉》獲得2020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兒少組最佳剪輯獎! 

線上影展熱烈播映-兒少組 最佳剪輯《打開歷史的記憶~魚苗寮的故鄉》


製作團隊︱吳沛蓁 林宥妡
指導老師︱李丹青(彰化縣花壇鄉三春國小)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延伸閱讀

【影刻台灣】與海共生60年 海女訴說無奈心聲

【影刻台灣】關於水果套袋幾個的小秘密,看這裡長知識!

【影刻台灣】時代眼淚值得紀錄 屬於阿公阿嬤的一聲一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