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鯨之聲》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的榮譽,這部片探討環境議題,導演張弘榤獨特地以鯨豚、獸醫的角度,來揭露人類開發對海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獸醫以長年的研究,來證實人類活動的噪音對瀕臨滅絕的白海豚造成傷害,用影像紀實讓大眾看見那些在海洋中發生的悲歌。
人類對海洋所做的破壞
海洋賜給人們無窮盡的寶藏和食物資源,像是魚類、貝類等,是許多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也具有龐大的經濟價值,包含航運、漁業、觀光等產業及收益,海洋中的自然資源像石油、天然氣、礦產等也對人類工業發展有很大幫助,此外,海洋是全球最大的生態系統,維持各類動植物的生態平衡,如海草、珊瑚礁等重要棲地,更對緩減氣候扮演重要角色,浮游植物為地球製造超過50%氧氣,吸收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
海洋給人類的如此豐盛且源源不絕,但是,人類卻因為開發、經濟發展等因素,對海洋造成不可挽回的危害。像是過度捕撈、非法捕撈會影響海洋生態的平衡,破壞漁業的永續性,人類活動的廢水、廢油、塑料、垃圾、二氧化碳進入到海洋,使海洋受汙染,過度海岸開發包含陸地擴張、旅遊業發展,亦會破壞海岸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的棲地。
瀕臨滅絕的白海豚棲地受人類威脅
2002年福爾摩沙鯨保育小組,確認台灣西岸有白海豚族群,開始進行觀察和長期調查,他們群體生活在沿岸五公里左右,水深不超過30尺,但連年陸續在海岸發現死亡或擱淺的白海豚,據不同單位研究指出,白海豚面臨瀕臨絕種的危機,從原本上百隻到如今可能五六十隻,數量的下降隨之增加的是白海豚滅絕的速度。據調查分析,白海豚的存續,與五大原因有關,分別是棲地消失、河口注入淡水減少、漁具誤纏、汙染排放以及水下噪音。白海豚的棲地在台灣西部海岸,而西部海岸的也是污染最嚴重的地方,像是苗栗的通霄火力發電廠、台中火力發電廠、彰濱工業區開發、國光石化開發,中科的污水排放以及西部離岸風電等,白海豚的生存棲地,已經被破壞殆盡,牠們面臨汙染及破壞所受到的傷害和痛苦,在陸地上的人們可能很難想像...
獸醫視角延伸環境保育議題
由張弘榤導演所拍攝的鯨之聲紀錄片,詳實記錄獸醫楊瑋誠在工作上對鯨豚研究的堅持及熱血,還有一般人看不到的那些海洋中的鯨豚們,牠們長年遭遇的苦難,以帶出整體台灣經濟發展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獸醫楊瑋誠也是台大獸醫的教授,起初因為自我理想的實踐,喜歡挑戰未知的領域,選擇了鯨豚領域,但在長年研究後卻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讓他開始對海洋保育有了更強大的使命感。他認為在台灣的海豚並不幸福,看到許多殺蟲劑、抗生素、塑膠袋、甚至是在貓身上的弓蟲,都在海豚身上被發現,可見台灣廢水排放造成的海洋污染之嚴重。據數據,台灣白海豚有8成身上有傷痕、6成有皮膚病。回顧過往台灣發生海豚擱淺事件,都發現是因為典型的潛水夫病所造成,深入研究是因為當時有軍事演習,發出的中低頻聲納擾動水面下的鯨豚,「那個聲音對牠們非常非常敏感的,所以牠就衝出水面,速度異常,導致一個不用減壓的生物,都會得潛水夫病,而且潛水夫病很痛啊!」獸醫楊瑋誠替海豚感到不捨的這樣說。後來發現離岸風機打樁的噪音會對海豚造成精神上的壓力影響,獸醫楊瑋誠認為在開發之下,生態應該受到更嚴格的保護。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最佳影片:鯨之聲紀錄片線上看
作品介紹:
數百支離岸風力發動機正在臺灣西海岸大肆興建,緊鄰現存不到50隻的中華白海豚棲地,使白海豚長期受到噪音干擾,陷入生存危機。
長年投入鯨豚病理與聲音研究的獸醫楊瑋誠,試圖揭開這些看不見真相,尋求開發和海洋生態保育平衡共存的可能性。
評審評語:
近年來鯨豚保育議題漸漸有媒體報導,不過作者運用聲音元素,搭配影像來凸顯海洋生態的惡化,讓觀眾更能感受鯨豚的困境。作者長期記錄鯨豚救援,以較旁觀的敘事角度,影像理性沉靜卻不煽情,呈現出這個亟需社會關注的重要保育議題。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熱映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耗費逾10年拍攝《高等的濕地》 60歲導演為遭破壞的家園勇敢發聲
【影刻台灣】憨地主緊緊守護的田園 建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友善農村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