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農田都拿去蓋房子,那哪裡有稻米可以吃呢?不想賣地、熱愛耕作的有機農夫,紀錄片中稱他們為「憨地主」、「憨地主」,不過堅持做的事的「價值」肯定是超過大家所想的!

 

資深老農民翻轉宜蘭農村

做一件事情堅持一甲子真的不容易!在宜蘭的深溝村的老農陳榮昌阿公是在地的精神領袖,是農村裡備受敬重的耆老,他是紀錄片《憨地主》的主角,見證了當地農村時代的今昔,「稻米」是台灣的主要糧食,在阿公剛開始種田時,農藥、化肥還尚未進入村裡,而後政府鼓勵農民使用農藥、化肥,才能增加糧食產量,讓大家都有米可以吃,不過陳阿公在壯年時,卻被診斷出大腸癌初期,這才開始重視農業對自己的傷害,他決定用「友善耕作」的方式繼續做自己最喜歡的農業工作,身體狀況漸漸好轉起來。

新農民從深溝村展開的半農生活

台灣農村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農村勞力的斷層明顯,父母不希望孩子辛苦務農,隨時代變遷產業結構改變,年輕人也不願投入農業,紛紛湧入大都市就業,因為種田為勞動工作,收入較低,普遍認為做農夫們也不是件稱頭的事情。不過在2000年後深溝村有了大轉變,外來的新農民移入,大多是高學歷多專長的「半農半×」,也有外地人來訪體驗農村生活,為在地小農村注入一股新血。陳榮昌阿公是在地老農,對於這一批願意學習農業文化的年輕人,非常樂於教學及分享自己資深的經驗,從一開始從小帶著自己的兒子、孫子務農,學習傳統的耕作技藝。因為阿公說:「誰也不知道將來如果有天能源耗盡,人們被迫回到原始生活,那時種田的技藝如果失傳,人們該怎麼過活?」之後每年都會親手整理一塊田地,教導社大水稻班200多位的學員,適合小農的友善農作方式,身為前輩也非常替在地的新農著想,在空間規劃上爭取曬穀場,讓小農能夠有適合的共用空間工作。片中陳阿公提到有機耕作的轉型,一開始非常困難,產量很低,收成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二,也有一定的成本,不過現在大家農民集思廣益,讓有機農業產量提高、售價降低,希望達到無論貧富,都可以吃得起健康又安全的糧食。

回歸自然的古法耕作技藝

古法1:機器整過田後再用木板檢查水平並整理

古法2:用「播田輪仔」劃出要插秧的格線

古法3:日光曬稻

古法4:用繩子將手插秧的秧床整平

古法5:徒手移除田間雜草

古法6:手工綁草垺

 

2022神腦紀錄片競賽 一般組最佳技術《憨地主》

製作團隊︱陳祥豪
 

評審評語:

影片從2015年春耕前,宜蘭農民陳榮昌用木板整平農地的古法談起。看著他用播田輪畫出線條,然後帶著孫子一起插秧的影像,讓人感動。一直拍到2021年收割後的日光曬稻,影片完整記錄農業前輩敬重土地的風範。結構縝密,訪談與影像都很精彩。


【2022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頒獎典禮暨特映會花絮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熱映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高學歷正妹放棄一切,下鄉當有機農夫的背後原因是?

【影刻台灣】回歸自然的田園教育 看《伊甸家園》的快樂校園生活

【影刻台灣】原民靠己之力復育被摧毀的山林-紀錄片《種回一座原始林》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