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其實就在你我身邊,像是埤塘、溝渠、河川、河濱等,台灣濕地的生態性豐富,對趨緩氣候變遷有幫助,但在台灣也卻面臨重大的危機,有位熱愛家鄉的在地導演從50歲開始拍攝,花十年時間紀錄下家鄉濕地,受到政策影響,最終被填平的生態歷程,本片榮獲環境生態特別獎,抱走30萬大獎。究竟什麼是「高等的濕地」呢?跟著影片一探究竟!

 

溼地的定義

人們對於溼地常充滿誤解或認知不足,許多人刻板印象中的沼澤是蚊蚋叢生的惡質環境,覺得該被消滅或拿來做開發用途。依據國際拉姆撒公約(Ramsar Convention, 1971),濕地廣泛的定義,是指「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水、淡水或鹹水,由沼澤、泥沼、泥煤地或水域所構成之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六公尺以內之海域。」這定義很廣,包括了「內陸濕地」及「海岸濕地」而濕地三要素包含了「水」、「土壤」及「水生生物」,像是紅樹林、沼澤、河川、湖泊、三角洲、稻田等。

 

濕地對環境的功用

濕地可說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可以「淨化水質」保護土壤不受鹽化,利用微生物和藻類來去除有機物,故又被稱為「地球之腎」,濕地佔地表面積6%左右,卻有40%物種在濕地生活或繁殖,可說是動植物的家。此外還有防洪效用,減緩暴雨的衝擊,調節水位減緩水排出速度,預防地層下陷。

 

濕地是牠們的家

濕地本身可供給食物資源與棲息地,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之成為重要生物基因庫。海岸型濕地常見動植物有紅樹林、浮游藻、螃蟹、魚貝類、鳥類;溪流及湖泊型濕地則是耐污染的水生植物、水柳、鴛鴦、翠鳥等。

 

濕地所面臨的危機

隨人類開發,濕地被抽乾、開發、建設等用途,消失的速度是森林的3倍,每年加速消失中,將影響你我生存環境。

 

紀錄片《高等的濕地》訴說濕地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97年當時政府決議要將從前是台灣省政府的所在地-中興新村轉型發展成「高等研究園區」,讓精省後的中興新村重現風華,預計規劃引進250家廠商、吸引10000名工作人口及7500研發人才,規劃南核心、北核心、生活區塊。民國100年環評通過,南核心區域開始優先動工,新闢道路阻斷排水系統,基地產生積水現象,形成一片新濕地,吸引無數生物以此為棲地,在此生存及繁殖。

而《高等的濕地》的導演陳樂人是南投中興新村第二代的在地居民,他對家鄉的關懷及愛護溢於言表,不僅寫書、導覽、辦講座,用老照片說故事,拍攝紀錄片紀錄家鄉的動植物和人們。其實早在九年前,他拍攝的《大埤濕地的美麗與哀愁》就是紀錄該片濕地與開發的珍貴影像,榮獲2014年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一般組銅牌。他為家鄉紀錄不曾停歇,時隔9年後,他將紀錄下的精采生態畫面重新編排、配樂及架構,製作這部《高等的濕地》紀錄片,替高等研究園區及其原有的環境生態,留下無限精彩的記錄。高職影視科畢業的他,曾有中央電影製片廠技術組九年的經歷,他從事影像創作40多年,曾入圍金馬、金鐘、金穗等獎項,但這次卻是他首次站上頒獎台榮耀授獎,而且他今年也剛好滿六十歲,以《高等的濕地》拿到這個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最大獎,也算是給自己最棒的禮物,他也勉勵大小導演,只要繼續創作總有一天會被看見!

環境生態紀錄片《高等的濕地》線上看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熱映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昆蟲學家邀你走入台灣山林 展開一趟驚奇冒險

【影刻台灣】與環境共榮共存 農民用心守護稻田生態

【影刻台灣】熱血徒步環島的體悟 鏡頭下的人生轉捩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