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人的文化裡,蝙蝠有福氣的意涵,因為「蝠」、「福」 同音,而有「五福臨門」、「福在眼前」等象徵,故被視為吉祥的動物;不過在西方文化多將蝙蝠視為危險和不潔的象徵。那麼你知道台灣其實是蝙蝠王國,蝙蝠就在我們的四周圍,是對環境有益的生物,本篇就來介紹關於蝙蝠的大小事吧!

蝙蝠是福氣的象徵!看東西方的蝙蝠文化

講到蝙蝠你會想到什麼呢?是蝙蝠俠還是吸血鬼?又或是福氣的象徵呢?蝙蝠是很特殊的生物,他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動物,屬於夜行性動物,在我們生活中較少看見,所以大多數人也覺得較為神秘或是陌生。

 

在中國的文化裡,因為「蝠」與「福」同音,古人便發揮想像力,將之視為吉祥福氣之代表,在中國的傳統工藝上很常會看到蝙蝠的圖騰,像是絲綢、石雕、陶瓷等,而在鄉下屋簷如看到蝙蝠聚集,也被人們相信會帶來福氣,將會有好事發生!但在西方文化裡,蝙蝠則是不祥、邪惡、恐怖的代表,最有名的就是著名的吸血鬼即源自蝙蝠,因為生活習性、喜愛夜間出沒的特性,還有的蝙蝠以血液為食,更惡化了蝙蝠的形象。

台灣是蝙蝠王國

全世界的蝙蝠有近千種,絕大部份是以昆蟲或果實為主食,捕食害蟲、控制害蟲數量,為植物傳花授粉、散播種子等,皆扮演重要的角色。台灣有超過35種蝙蝠品種,佔了陸域哺乳動物的一半,比起面積遼闊的美洲、澳洲等還多上許多,是世界上蝙蝠多樣性高且單位面積物種最多的「蝙蝠王國」。

-台灣常見蝙蝠種類

台灣30多種蝙蝠分別屬於屬狐蝠科、葉鼻蝠科、蹄鼻蝠科、摺翅蝠科、游離尾蝠科及蝙蝠科等六科,其中以蝙蝠科數量最多,共有 29 種。會有這麼多種類可能是因為冰河時期與大陸地殼分開,蝙蝠活動力不高,無法飛越海洋與其他蝙蝠交流,故就在台灣這塊寶島變成台灣特有種,而台灣的地理特性多元也造就蝙蝠的生態多樣性。

5個蝙蝠的小知識

-蝙蝠的特徵

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最大的特徵是具有飛翼它們的翅膀由薄膜狀的皮膚覆蓋,除前肢第一指外,前肢、後肢、尾巴與身體間都被一片二層薄的皮膜連起來。這使得蝙蝠能夠在空中輕盈地滑翔和飛行。蝙蝠的視力非常敏銳,尤其在夜間。它們擁有特殊的視覺系統,能夠感應到微弱的光線,並辨識出獵物和障礙物。此外,蝙蝠還擁有優秀的聽覺和嗅覺,這些感官協助它們在黑暗中尋找食物。蝙蝠在夜間飛行時,利用超音波發出迴聲定位,這使它們能夠精確捕捉獵物。

-蝙蝠習性

蝙蝠屬於夜行性動物也是群居動物,通常清晨或傍晚才出沒,不同種類的蝙蝠會選擇不同的棲所,像是天然的洞穴或是廢棄的鐵路隧道,也可能住在樹上。

-蝙蝠吃什麼?

其中只有台灣狐蝠、印度犬果蝠、棕果蝠是以花粉、果實為食,其餘 32 種蝙蝠都是以昆蟲為主食。至於以血液為食的吸血蝙蝠,確實在世界上存在,主要分布於中南美洲,台灣並無蝙蝠以血液為食。

-蝙蝠會遷徙

臺灣的蝙蝠會隨著季節的更迭,而進行海拔垂直遷徙現象。像是金黃鼠耳蝠每年幾乎都在 3 月底 4 月初陸續出現在平地樹林,繁殖過後,冬季會出現在中高海拔山區。

-蝙蝠生存遇到的威脅

目前台灣蝙蝠天敵恐怕是人類,現在人們作息改變、開發頻繁,農藥、光害對蝙蝠來說尤其致命,不僅讓牠們覓食場域變小,也暴露在被捕食的風險中,棲地漸漸受到明顯的影響。

 

蝙蝠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蝙蝠可以算是天然的農藥,因為牠們主要以水果、花蜜和花粉為食。在夜間飛行時,會吃下大量的昆蟲,一隻蝙蝠一天平均可吃下100隻昆蟲,包括害蟲和農作物病蟲,如此就能夠減少農藥用量,同時維持農作物的健康、提高產量,也維持生態平衡。蝙蝠也是花粉傳播者,覓食中會接觸到許多花蜜和花粉。當牠們從一朵花飛到另一朵花時,花粉就會黏在牠們的身上,進而傳播到其他花朵上,有助於植物的繁殖和多樣性。同理,蝙蝠也會散播植物種子。蝙蝠是生態系統的指標物種,蝙蝠對環境的敏感度高,牠們對於棲息地的選擇和食物的依賴都非常講究。因此,蝙蝠的存在和數量可以反映出生態系統的狀況。如果蝙蝠的數量減少或消失,那麼可能意味著生態系統出現了問題,需要進行調整和保護。蝙蝠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一起知蝠惜蝠 邀你看紀錄片《身在蝠中》

製作團隊:

林翰昇(國立嘉義大學)、郭德儒(尖端攝影綜藝有限公司)、賴曉嫻王安民(老耐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作品簡介:

生態研究是條漫漫長路,而選擇什麼生物作為研究對象又是一門學問。為什麼選擇蝙蝠呢?蝙蝠都住在哪裡?都吃些什麼?在研究員的眼裡,蝙蝠用著人類所聽不見的聲響賣力生存,同時,也成為環境生態中的重要幫手。在研究員心裡,牠們非但不可怕,還相當可愛且有價值!

 

評審評語:

一位年輕的蝙蝠研究員,擔任起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為主角,拍攝蝙蝠與人的故事。紀錄是他熱愛蝙蝠的展現,也是為蝙蝠發聲的一種方式,更是自我探尋的思考。整部作品平實真誠,細緻動人,沒有說教,也能深刻傳達出蝙蝠保育的重要,以及追尋夢想、享受研究,在黑暗中往前邁入的用心。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熱映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保家護土的守衛英雄 探索防風林的神奇力量

【影刻台灣】金馬入圍紀錄片《鯨之聲》 揭開海洋保育與離岸風電開發的衝突

【影刻台灣】從紀錄片看動物救援實況 全台的流浪狗居然有15萬隻之多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