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稻米產量年年過剩數十萬公噸,因為國人飲食習慣改變,加入了麵食,才使稻米需求下降。但看似豐產的這片土地,台灣農業也正悄悄地面臨各種危機,其中農村勞動力老化、年輕人外流、競爭力不佳、氣候變遷影響等,皆慢慢產生影響,本篇帶你來認識台灣農村的現況、困境及挑戰。
台灣農村的發展
傳統的農村為村民生產糧食與生活密切相關,村莊則為農村中建築相連的聚落,村民大都以農業生產為主要工作,或者依賴與自然及土地有關的產業為生。因此,農村不僅是農民從事生產活動的地方,同時也是農民與其他非農民生活的空間,從事交流活動的場所,形成獨特的農村文化。隨著加入WTO(2002年)、工業快速發展,農村與都市生活素質已有明顯差異,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外移,農村發展逐漸沒落,農村生活及文化特色也逐漸消失中。
-台灣農業區域分布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實行集約農業。台灣農牧戶八成集中在中部、南部、東部,鄉村的農戶比率高。作物稻米、甘蔗則集中在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北部丘陵生產柑橘和茶葉。
-台灣農作物排名
據農業部110年資料,臺灣農耕地面積 78.7 萬公頃,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 73.5 萬公頃,作物種植面積中稻米為 22.4 萬公頃,雜糧 7.4 萬公頃,特用作物 3.0 萬公頃,果樹 18.0萬公頃,蔬菜 14.2 萬公頃,花卉 1.4 萬公頃,牧草 1.3 萬公頃。
-台灣農業人口年齡
農業就業人數有逐年下降的趨勢,110年為54.2萬人,占總就業人口之比率為4.7%。其中男性約占七成、女性約占三成,台灣農業人口年齡分布以50-64歲最多,109年最新結果顯示農業經營管理者平均年齡 64.4 歲。
台灣農業的困境與挑戰
-農地分散不利耕種
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氣候溫暖適合農作物生長,但也易發生病蟲害和颱風、豪雨、地震,由於自然環境的限制,台灣農地小而分散破碎、平均耕作面積僅0.7公頃。農地破碎度愈高,愈不利於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偏低。
-在國外競爭力下降
雇工不易、工資上漲、其他生產因素價格上漲,造成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經營主體多屬兼業農,在國際上競爭力較不足。
-台灣農業人口老化
近年來,台灣農村地區的人口比例逐漸下降,主要原因是年輕人紛紛離開農村,前往城市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這種人口外移的現象導致農村地區的人口老化,也加劇了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失問題,老年人口的增加導致農業勞動力的減少,農業生產能力下降這也使得農村地區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難。
台灣農業的創新轉型
現今隨著科技的進步,政府積極推動科技導入農產業,使農業朝向智慧化和數位化轉型。智慧農業利用自動化、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技術,透過感測器和監測系統實現對土壤濕度、氣象條件和作物狀況的即時監控。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農業相關數據,協助決策、預測產量和改進生產管理。 利用衛星影像和無人機進行農地監測,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節約資源。導入先進的農業機械,包括自動化收穫機器和植保機器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政府鼓勵農民轉型為有機農業,給予相對應的支持,減少農業化肥的使用,以保護生態。
自己當都市農夫!都市農場種植作物推薦
健康意識抬頭,許多人選擇在住家種植作物,捲起一股都市農耕熱潮,暨比較健康又環保,想吃什麼菜自己採!小至個人陽台,或是大至露臺、頂樓、甚至是社區公共空間,都可以就近開始種植,除了為自己食安把關,也有幫城市降溫的功能、綠化都市唷!小編建議不妨試試看從種植這些簡易的作物開始吧!像是二層建物的露臺陽台,照光不多可以種植小白菜、地瓜葉、紅鳳菜、香菜;大樓屋頂有全日照的環境則可以種植金針花、胡蘿蔔、番茄、茼蒿、迷迭香等。
聆聽農夫的心聲 《農情》紀錄片聽老農夫妻說故事
現在60歲以下的族群,大多無法體會早期農業社會的辛勞,因為農夫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這些老農夫教育水準普遍不高,而當時那年代工業類別的工作不多,還是以傳統農業居多,許多孩子從小就跟著家庭耕田。紀錄片《農情》的主角阿公,就是小學畢業後跟著爸爸務農,這一做就是五十幾年過去,如今已經七十二歲,務農工作可說是非常熟練,在工作上阿嬤則是阿公的好夥伴,彼此合作無間也形影不離,務農這一行常遇到天災,像是病蟲害、風災等,老農夫妻也選擇樂觀面對,不放棄長久以來的耕種理念!
團隊成員:花均翰、花妤潔、梁哲宇、梁湘宜
作品簡介:
阿公年輕時無法選擇職業,只能跟著他的父親一起務農。即使如此,他在面對許多農災時,總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種種困難,始終不放棄耕作。
阿公有一位很好的幫手,那就是阿嬤!兩人工作上合作無間,生活上也總是形影不離,對子女更是無私的付出。阿公靠著農務成功養大一家人,而且全家感情融洽。
評審評語:
片中安排許多農田的空景,描繪農村的淳美恬靜,稻浪、露珠、晨光,把老農夫婦的平淡生活,點綴得清新有味。鏡頭穩定度高,跟拍主角生活現場時有耐心,各方面表現堪稱超齡。影片中後段,阿公發現自己結穗的田裡,許多稻子都感染了稻熱病,一分田會減收上百斤,但他卻豁達地說:「做到歹田望後冬。」跌倒了,爬起來就好!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傳承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憨地主緊緊守護的田園 建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友善農村
【影刻台灣】學童立志成為園藝大師!從短片看父子檔的真情對話
【影刻台灣】紀錄片的改變力 土地情感孕育了農民的未來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