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傳統的台灣味佳餚,除了滷肉飯、大腸麵線、棺材板等小吃,也一定少不了「辦桌」這一味,可說是過往台灣人的成長記憶。尾牙、年節到來,香噴噴的佛跳牆、紅燒獅子頭等手路菜讓人食指大動,透過紀錄片來看看辦桌文化的興衰吧!


認識刀煮與傳統辦桌

「辦桌」是台灣特有的飲食文化,最早是從民間練習陣頭時的「湯飯」發展而來,隨著時代進步民生經濟富裕,而後演化成露天喜宴、壽宴上一道道手路菜,在70、80年代極為興盛,是過往台灣人的成長記憶,也象徵經濟起飛的年代,而台語稱辦桌師傅為「刀煮」,後面會加上師,作為尊稱,顧名思義不僅刀工要好,料理技術也要好,也有人稱為「總舖師」!

資深刀煮師的真功夫

紀錄片《刀煮》獲得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一般組最佳影片獎,記錄高雄內門不同時代的辦桌師傅的日常樣貌,其中一位73歲的謝金龍師傅,辦桌經驗超過40年,他見證了辦桌的鼎盛時期,高雄內門之所以被稱為「總舖師的故鄉」,是因為這裡是民間信仰及藝陣文化的勝地,有宋江陣、八家將等陣頭,廟方會請師傅會準備料理、食物,讓辛苦的陣頭們,休息時有湯飯(又稱羅漢餐)可以飽餐,謝金龍師傅說出當時刀煮師的工作狀況,要親自下場了解大家用餐的狀況,因為經驗老道,能夠準確掌握食物的份量,在烹飪時熟練到可以不用試口味,直接以嗅覺來判斷!

 

辦桌文化隨時代變化而式微

街頭巷尾或自家三合院老老小小圍著圓桌寒暄聊天、大口享用佳餚,一旁總舖師在戶外搭棚設置臨時廚房,煮出一道道難忘的獨門佳餚,在早期因為沒有設備租借,每位總舖師都需要親自打理辦桌所需的桌椅鍋具、食材,片中的內門刀煮第二代前一天就將所有器具、食材搬上貨車,如果要去中部以北的地區辦筵席,大概凌晨11點就得開車出發,故有「刀煮怕午宴」的古諺。辦桌文化拉近人的距離,不過隨著飲食文化的改變,婚喪喜慶大多由餐廳、飯店包下,又因長期以來疫情的影響,使得辦桌業者不得走向轉型,像是承接外燴Buffet、年菜販售、市場擺攤等,尋找未來的生存之道。

2022神腦紀錄片競賽 一般組最佳影片《刀煮》

製作團隊︱施合峰導演(一次映畫)

評審評語:
生動地記錄內門幾位不同世代的辦桌師傅的工作,從70多歲老師傅到20多歲繼承家業的年輕人,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談辦桌,不論是廟會、婚宴、大型餐宴,到疫情期間改賣外帶,盛衰甘苦都自然動聽,攝影與燈光相當專業,讓不同菜色看更顯得美味可口。 

 

【2022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頒獎典禮暨特映會花絮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熱映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守護古早味的總舖師-阿燦師

【影刻台灣】花蓮全年無休的手工製麵所 看製麵職人的好手藝《製麵武道人

【影刻台灣】學童立志成為園藝大師!從短片看父子檔的真情對話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