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獲總統特赦出獄,仍不放棄洗刷冤屈,最終正義居然遲了32年才來…....
冤案平反紀錄片 鏡頭記錄下受冤者的悲哀無奈
228和平紀念日的制定,是為了要正視歷史中政府曾犯的錯,為國家和平而努力,當時受難及冤獄的人數眾多,發生的40年後才漸漸有社會團體主張平反及公布真相。而在戒嚴後期的1986年也有一起知名的冤案-蘇炳坤冤案,他的平冤之路一走就超過30年,紀錄片導演張明右從他的生活點滴緩緩帶出冤獄對人生帶來的重大影響,拍攝出《何處惹塵埃》榮獲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一般組最佳影片獎。
生活一夕間變調 受冤入獄飽受不人道對待
蘇炳坤是冤獄史上一定會被記得的名字之一,也是司法史上唯一獲總統赦免或再審被判無罪確定的第一人,當時30多歲正值青壯年時期的蘇炳坤,從學徒到自己開傢俱行當老闆,也有個美滿的家庭,卻被遭刑求的前員工郭中雄指控為銀樓搶案的共犯,在那個戒嚴的時代,刑求在警方辦案中成為潛規則,蘇炳坤說他遭到鼻孔灌水、綁繩倒吊、拳打腳踢等各種不合理的訊問方式,此刻起他的命運蒙上了黑暗,在獄中飽受折磨,不堪刑求而承認犯下罪行,因刑求造成的傷害,他視力漸漸模糊、長期的腰傷,也留下難以復原的病痛,妻子陳色嬌同樣煎熬,長期奔走抗爭,卻也換不回丈夫的清白,蘇炳坤的義父在他服刑期間,也竭盡全力喊冤陳情,卻也改變他的遭遇,最後在新竹地院上吊自殺,以此激烈方式來控訴司法不公。
花30年換來的清白 卻喚不回失去的歲月
「如果沒有被冤,現在做的工作就不一樣了」蘇炳坤邊做著清潔工作邊說道,因為司法審判的瑕疵及刑求,他的一生一夕之間變了調,從傢俱行老闆變成強盜罪犯,家庭與事業全毀,2000年獲總統特赦出獄,特赦並非清白,仍繼續提起上訴洗刷冤屈,如今他已經70歲,最後背負了32年的罪名,終於沉冤得雪。當時高等法院審判長說:「本案的因警察機關急於取供,檢察官草率起訴,再加上前審及最高法院沒有落實無罪推定,造成蘇炳坤受冤,高院表達同情與不捨,也希望蘇先生的苦難換來司法改革。」花了30多年獲判無罪,也能拿到國家賠償,但再多的錢也喚不回失去的人生。
一般組最佳影片獎《何處惹塵埃》
製作團隊︱張明右
作品簡介:
在1986年後,蘇炳坤註定要成為台灣司法史上一定會被提到的名字。身處戒嚴的環境,因著司法審判的瑕疵,讓他一夕之間家庭與事業全毀。
2000年,蘇炳坤獲總統特赦。但他並不停滯於此,繼續提起司法上訴。縱使洗刷冤屈那天到來,他會要拖著垂垂老矣的身軀出庭,他也在所不惜,因為他的人生早已被耽誤。
評審評語:
簡單的開場畫面,簡單的生活紀錄,透過一對老夫妻的點點滴滴,慢慢進入改變一生的大災難-蘇炳坤冤案。
影片架構充分地展現出導演觀點,這場生命的悲劇,或者永生無法走出陰影,但是,影片的主人翁,以70歲的姿態,努力活著,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珍惜身邊所有的情感,與每一口自由呼吸的空氣。即便年老的他必須彎著疼痛的腰綁著垃圾袋清潔,即便年老的他必須站在高椅笨拙擦窗,他在乎的僅是司法公平與社會正義,他在乎的僅是…妻兒心中的苦楚,他在乎的僅是…父親。這部影片,只能說,怎堪動容二字。
【2021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頒獎典禮暨特映會花絮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