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節奏快速、資訊爆炸的時代,憂鬱症早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 3.8 億人受到憂鬱症影響,而台灣衛福部資料顯示,每年平均超過 200 萬名民眾因憂鬱情緒尋求醫療協助。這樣的數字提醒我們,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一、為什麼要了解憂鬱症?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許多人以為憂鬱症只是「心情不好」或「想太多」,但事實上,它是一種可診斷且需要治療的心理疾病。憂鬱症不僅影響情緒,還會改變思考模式、行為習慣,甚至造成身體機能下降。

心理學研究顯示,憂鬱症與腦內血清素(Serotonin)濃度下降有關,此外,遺傳因素、創傷經驗及長期壓力都可能是引發原因。根據台灣心理健康基金會的調查,超過 三成上班族 長期感到情緒低落,但只有不到 15% 願意主動尋求協助,顯示社會對心理健康仍有刻板印象。

而每年的 10/10是世界心理健康日,正是提醒我們要勇敢打破沉默,主動關心自己的情緒狀態。


二、憂鬱症的9大症狀:你中了幾項?

如果以下九項中有 五項以上 的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就可能是憂鬱症的警訊,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

  1. 情緒低落:長期感到悲傷、空虛或無助。
  2. 失去興趣:對生活、人際或工作失去熱情。
  3. 食慾或體重改變:短期內暴飲暴食或食不下嚥。
  4. 睡眠異常:難以入睡、淺眠或睡太多。
  5. 動作或語速變慢:出現遲滯、反應變慢。
  6. 容易疲倦:即使充分休息仍感到無力。
  7. 自我否定或罪惡感:常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
  8. 注意力下降:難以專注、猶豫不決。
  9. 自殺念頭:反覆出現死亡或自傷的想法。

這些症狀往往不是瞬間發生,而是逐漸累積的結果。懂得覺察與正視,是預防與治療憂鬱症的第一步。


三、憂鬱症的主要類型與差異

了解不同的憂鬱症類型,有助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向。

  • 重度憂鬱症(MDD:情緒低落嚴重且影響生活功能,需藥物與心理治療並行。
  • 持續性憂鬱症(Dysthymia:症狀輕但持續兩年以上,容易被誤以為「個性悲觀」。
  • 季節性情緒障礙(SAD:秋冬季較常見,與陽光不足與生理節律有關。
  • 產後憂鬱症:約有 10~15% 的新手媽媽受到影響,與荷爾蒙變化及壓力有關。

每一種類型的憂鬱症,都提醒我們「心理健康」需要持續關注與陪伴。

四、治療與自我照護:讓心理健康重新發光

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療的疾病,以下是幾種有效的方式:

1. 專業治療

醫師會根據狀況開立抗憂鬱藥物,並搭配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重建思考與情緒反應。

2. 運動習慣

哈佛醫學院研究指出,規律運動能降低 30% 憂鬱風險,透過釋放多巴胺與血清素,讓心情更穩定。

3. 社交連結

保持與家人朋友的互動,是對抗孤立與負面思考的重要支撐。

4. 規律作息與良好睡眠

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遠離電子產品,有助恢復情緒穩定與專注力。

5. 心理諮商與傾訴

心理師能協助釐清情緒來源,讓你在安全環境中被傾聽與理解。



五、從世界心理健康日開始,學會關心自己

每年的 10 月 10 日世界心理健康日,都是一個重新檢視內心狀態的契機。今年的主題是「心理健康是全民議題」,提醒我們:無論性別、年齡或職業,每個人都可能在壓力下感到脆弱。

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不只是避免疾病,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你可以從每天的深呼吸、散步、與人交流開始,慢慢讓生活回到平衡。

若你或身邊的人正陷入低潮,請記得:
📞 安心專線 1925(依舊愛我) — 24 小時情緒支持。
📞 生命線 1995張老師 1980 — 專業傾聽與諮詢。

 

慈月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創辦人林保雍以母為名,創立慈月基金會,致力於改善護理環境,2012年起舉辦「南丁格爾獎」,成為全台首個由民間團體自發性頒發給護理人員的獎項,今年邁入第14屆,盼透過南丁格爾獎拋磚引玉,讓大眾給予更多尊重及鼓勵。

「我們懷著尊敬的心,感謝護理人員的投入,在艱難的環境中,仍擁有專業與高度愛心,就像媽媽一樣。」─慈月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 林保雍

 

創辦人林保雍以母為名,創立慈月基金會,致力於改善護理環境,2012年起舉辦「南丁格爾獎」,成為全台首個由民間團體自發性頒發給護理人員的獎項,今年邁入第10屆,盼透過南丁格爾獎拋磚引玉,讓大眾給予更多尊重及鼓勵。

 

延伸閱讀

 

【保健情報】居家護理師是什麼?可提供哪些醫療服務?居家護理所服務內容大公開

【保健情報】為什麼會得糖尿病?糖尿病症狀有哪些?該如何治療

【台灣守護者】讓生命的最後一站在家停靠 照護天使善終無界限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FB & 【慈月基金會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