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養家庭在這二十年間增長幅度大,這種教養方式各有優缺點,可能因為世代差異大產生衝突,或是教育程度、語言差異而無法有效溝通或相互理解,當然也有優點存在,紀錄片《林家小院》紀錄新住民二代的女高中生及他獨特的家庭及生活,還有他對家人的愛。

 

隔代教養的定義

隔代教養(Skipped generation families)的定義可分廣義與狹義,廣義的定義為由祖父母或其他親友自願或非自願的負擔部分教養的責任,如三代同堂及家長仍協助教養。而狹義的定義則是孫子女和祖父母一起住,取代父母親的角色,由祖父母負起照顧和教養責任,父母很少與孩子接觸或是根本沒有照顧及教養。

 

造成隔代教養的主因

這種隔代教養的家庭型態,早期社會就已經出現,在以前隔代教養原因大多是親生父母無法教養孩子,例如:身心障礙者、收入低、父母離異、未婚生子或單親家庭。但在現代社會,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經濟壓力,父母難以在追求事業發展的同時兼顧子女教養,故上述所說的廣義的隔代教養型態就因此常見在社會中,需要依賴祖父母或是其他親人的協助照顧。婚姻狀況的問題也是今日隔代教養常見的原因,離婚率高,單親家庭撫養孩子不易,需要祖父母協助,或是因工作關係,父母分居在海外工作。據衛福部統計孩子的父母因為入獄、失業、生重病因素無法撫養最多,其次是離婚、單親或再婚,兩者合占47.74%。

 

隔代教養可申請補助

不論是阿公阿嬤還是其他照顧者,只要是三等親以內幫忙帶小孩,都可以申請親屬保母托育補助,但照顧親屬必須接受126小時保母訓練課程,領到結業證書後線上加入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才能獲取補助金,每個月2000-5000元不等。補助也有資格限制,就是家長父母雙方或單親一方都有就業、小孩年齡未滿2歲,且夫妻年所得稅率未達20%者,才能符合申請標準。

隔代教養優缺點:探討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發展的影響

 

隔代教養優點有:長輩養育經驗且豐富,自己認識的人帶孩子會較安心與放心,加強家族的凝聚力,讓祖父母和孫子女的感情變緊密,長輩退休後幫忙帶孩子也能為家裡省錢、減輕負擔,在與孩子相處及教育的同時能保有健康活力。相對的,對於孩子來說隔代教養會使孩子更加尊重長輩。

 

隔代教養缺點有:雖長輩教養經驗豐富,不過世代上仍有差異,在價值觀的不同可能造成與父母間的教養衝突,而祖父母的健康狀況如不是很好,無形也造成祖父母的負擔。如祖父母過度溺愛孫子女,也會引起與父母的衝突。

 

隔代教養對孩子的可能影響:祖父母通常對孩子給予無限的包容,容易造成孩子唯我獨尊、自我中心的態度,想盡辦法稱讚孩子,經常對孩子的過錯視而不見,容易造成孩子自我膨脹,在團體生活裡養成不健康心態,甚至可能引起精神疾病。祖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太過全面,無所不用其極保護孫子女,不受任何挫折,但過度的保護會帶給孩子錯誤的觀念,可能導致孩子變成自我中心、不負責任、認為大家都虧欠他的心態。祖父母往往對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源,慣以物質滿足取代正確價值觀的建立,會導致隔代教養的孩子長大後可能造成偏差行為加劇。

 

 

隔代教養問題如何解決?

 

父母須考量條件祖父母或照顧者的條件,不要覺得長輩養育經驗豐富就沒問題,也該評估祖父母教養觀念是否與自身一致,或是體力能否承受、觀念是否可與時俱進,再做決定是否給祖父母教養。如果想減少隔代教養衝突,或逼不得已要託付給祖父母,最好有一段陪伴溝通的時間,與祖父母共同帶孩子,對於生活及習慣也可以較為掌握,如有不妥處可以互相討論。也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如祖父母有過度溺愛的行為時,可以委婉地口氣來建議。

 

紀錄片《林家小院》剖析新住民二代對家的想像

 

新北市雙溪高中的青年導演林意婷以自身故事為出發拍攝紀錄片《林家小院》,獲得新北學生影像新星獎、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青年組最佳影片的榮耀,從瑣碎的校園生活,學習柔術、打工慢慢帶出主角的性格還有家庭背景,林意婷說媽媽是18歲時從越南嫁來台灣,但他父母在四、五歲時就離婚,這也是雙溪區很多家庭的縮影,而父母的離異、父親反覆入獄,讓年輕的他較為早熟,也願意為這個家背負起更大的責任,片中他誠實地剖析個人的內心事,他永遠把家人放第一位,包含他的阿公、以及離異的媽媽和爸爸,他的樂觀開朗和堅強深深影響身邊的每個人,身在背景複雜的家庭,他對於爸媽沒有怨懟,只有陪伴和關懷。對阿公只有滿滿的感謝和愛,他平日上課前從事理貨的工作、假日再去兼差打工存錢,孝順的他想當作年邁的阿公未來的照顧費用。正如片名林家小院,其實就是一棟緣溪而建的破舊小屋,片尾他提到與爸爸用便宜的材料一磚一瓦搭修屋子的回憶,說出「房子雖破,但因為是家,才有人願意修,我很慶幸我有家」。

評審評語:

主角有多重身分:高中生、作家、柔道選手,才藝少女背後卻藏著複雜身世:父母離異、隔代教養。憑藉祖孫言語上的衝突,帶出母親的外配身分,呈現母女間的疏離,也強調了女主與祖父、父親的緊密情感。片尾在家裡後門的溪畔,提到與父親一同修破舊家屋的回憶,道出「房子雖破,只要是家就有人關心」,是一部勵志的作品。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更多熱映紀錄片這裡看

 

【影刻台灣】還沒春節就好想家?看看家的100種幸福模樣

【影刻台灣】耗費逾10年拍攝《高等的濕地》 60歲導演為遭破壞的家園勇敢發聲

【影刻台灣】金馬入圍紀錄片《鯨之聲》 揭開海洋保育與離岸風電開發的衝突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