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連假結束,不少民眾出現鼻子癢、鼻塞、鼻涕打不停等和感冒、過敏性鼻炎幾乎完全一樣症狀。不過,造成上述症狀的原因或許並非受細菌、病毒感染所導致的感冒,也非過敏,而是鼻子的血管、黏膜受刺激導致的血管運動型鼻炎(溫差型過敏)。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再加上空氣汙染嚴重,空間佈滿懸浮的麈蹣、黴菌與粉塵、花粉等就成為主要的過敏來源,還有其他因素如遺傳,身體營養缺乏維他命C與鈣質時,鼻黏膜血管彈性與抵抗力降低,易產生鼻子過敏以及自律神經失調與新陳代謝的缺陷。

一變天就打噴嚏、流鼻水 恐是「溫差型過敏」上身

究竟什麼是「溫差型過敏」,與過敏性鼻炎有何不同呢?正確來說「溫差型過敏」在醫學上的正式病名為「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指的是由於環境冷熱溫差過大,造成鼻子刺激所引起的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等症狀。

譬如,當我們突然從溫暖的室內走到寒冷的室外時,由於鼻子吸進去的是溫度驟降的冷空氣,鼻黏膜在受到冷空氣的刺激下,黏膜下的血管會異常收縮、擴張;在此過程中人體中的水份便會從血液穿過血管壁化為鼻水排出體外,也就導致流鼻水、鼻塞等症狀發生。

當室內外溫差在攝氏七度以上,相對濕度在70%以上,過敏指數即屬於紅燈級,這時容易誘發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建議鼻過敏患者其實可以看氣象預報預測明天過敏的可能性,其中較簡易的方式,是看氣象局公佈的預估最高及最低氣溫減去當季平均室溫,如果大於攝氏七度以上,則要做好預防過敏及氣喘發作的措施,進出室内外不要急著脫衣,以及喝點溫開水及以熱氣濕潤鼻子,出門也要戴上口罩防護。

預防「溫差型過敏」反覆發作 6招保養秘訣報你知

臨床上也發現,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溫差大的日子越來越頻繁的影響下,因「溫差型過敏」而求診的病患,數量也有大幅攀升的趨勢。遺憾的是,目前針對「溫差型過敏」尚未有特效藥可使用,僅能依靠抗組織胺劑、血管收縮劑來輔助治療、改善其症狀。

雖然「溫差型過敏」在治療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過,有這類困擾的朋友,仍可透過下列6招日常保養方針,提前防範「溫差型過敏」找上門:

(一)戴口罩:外出之際,尤其是從溫暖的室內環境轉換到戶外時,應適度配戴口罩,以免吸入冷空氣造成鼻黏膜刺激。

(二)勿累積過多壓力:雖然壓力並不會導致過敏,卻會使過敏發作,有研究發現長期感受壓力的過敏患者往往發作次數較一般人高。

(三)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舉凡熬夜、睡眠不足、飲食失衡等不良的生活作息,都是導致免疫力下降、異常的關鍵因素。長期置之不理,不但容易使身體健康亮紅燈,更會加劇過敏症狀的發生。

(四)充足睡眠:良好睡眠可舒緩過敏不適,建議民眾應養成不熬夜的習慣,特別是每晚睡足7小時尤佳。

(五)勿飲酒過度:飲酒過量會讓身體製造大量的組織胺,而組織胺會引起屬於身體保護機制的發炎反應,進一步使血管擴張,引起黏膜腫脹造成過敏症狀。

(六)吃益生菌:增加人體的免疫力,但可能需要長期服用才有明顯的效果。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