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 中醫系 江品湘

台灣位處亞熱帶,除了秋冬偶爾有寒流來襲,不然可謂一年四季如春,氣候舒適宜人,因此一般人往往只注重秋冬的養生,在秋冬時節大補特補,卻忽略了夏日的養生之道。

明代醫家汪綺石在《理虛元鑒》寫道「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因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春夏養陽

《黃帝內經》:「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由此可知,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仍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注意以下三點:

1.避免過食寒涼的食物

因為過食寒涼食物易影響人體氣機和脾胃功能,濕又為長夏主氣,久了容易寒濕互結於體內並產生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建議可以多選擇平性或是去濕健脾的食材,如山藥、大棗、蓮子、薏仁、紅豆等。

2.避免長時間處於室內外溫差大的環境

從中醫角度來說主要因為皮膚毛孔、微血管收縮,體溫調節失衡,會導致惡寒發熱、頭痛噁心、身體倦怠等類似感冒症狀,這些症狀中醫稱為「陰暑」,亦稱為「熱感冒」或「暑濕性感冒」。

此外,在冷氣房內久坐時應適當站起來運動,定時至互外走走,有心血管疾病、關節痛、體質虛寒怕冷、容易經痛的女性更要注意此點。

3.夏季選擇熱飲,更能幫助身體降溫

       澳洲雪梨大學的研究表明,夏季喝熱飲確實能降低體內儲存的熱量,產生冷卻身體的效果。乍聽之下,這樣的說法似乎和夏天喝涼飲的習慣相反,再從文化的角度看,靠近南亞的國家,如印度及印尼都有嗜喝熱紅茶的習慣。

     「黑糖薑茶」或「桂圓紅棗茶」都非常適合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時飲用,可以幫助身體微微出汗,溫胃散寒,不讓體內因為吹冷氣而寒氣積累,有助於緩解胃中虛冷的不適感,也可以緩解女性容易手腳冰冷及生理期不適的問題。

       另外,「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夏天吃薑好處多!夏天人體體表溫度高,但體內的五臟六腑相對聚集寒氣; 多吃有溫辛之氣的薑,有助於驅走體內寒氣。幫助寒氣疏散到體表,便可以抵禦夏季炎熱的天氣,具有內外調和的作用。

夏季調心

夏天氣溫逐漸升高,氣候悶熱及潮濕,容易煩躁、焦慮、失眠、暴怒、頭痛、食慾不振的狀況。中醫理論中夏天在五行中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因此夏季需養心-「心靜自然涼」。

心喜涼,宜食酸,可多吃一些山藥、薏米、酸梅湯等;也可吃些退火、清熱解毒的食物、例如綠豆、龜苓膏等

廣東、閩南地區因為氣候濕熱,當地人日常食用「龜苓膏」除去體內的熱毒暑濕,輔助調整臟腑功能,達到防病的目的。

龜苓膏的成分能舒緩天氣炎熱所造成的生理失調,有夏日消暑的三大效果:

  1. 退火:土茯苓、金銀花、夏枯草,可清熱祛濕,幫助養生退火氣。
  2. 滋潤:龜板、玄參、生地、玉竹,能達到滋陰潤燥、養顏美容。
  3. 固氣:龜苓膏中的人參、靈芝、甘草等有固氣回甘、強化保護力作用。

 

夏季清補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吹冷氣,導致濕氣侵入人體,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可以藉由補脾健胃的食材來保養,例如黃耆、大棗、枸杞,補中氣滋潤皮膚,調和消化不良。

黃耆溫和平補,長期使用可以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讓小腸、大腸吸收大量水份,有助利尿及提升免疫,即中醫所謂的補氣。

黃耆搭配紅棗、枸杞熬煮成茶飲,常喝可滋潤皮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大棗、枸杞含有鞣酸、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鈉、鉀、鎂等有機鹽, 夏天多喝黃耆枸杞茶, 可增強消化、免疫系統,又可補氣補水補電解質等,勝過其他冰涼飲品   。

        炎炎夏日流汗多,要多補充水份,少過食冰涼食物,把握清熱利濕、消暑解毒、補陽滋陰的調理原則,就可以達到夏季養生的效果。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