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囝仔靳嚴博 醫療AI新創經歷傲人

榮獲《富比世》亞洲30位傑出青年的靳嚴博,儘管年紀輕輕,在台灣醫界只算是後生晚輩;但他已是兩家醫療科技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創業研發能量不容小覷。

文/洪綾襄

去年3月,當時才26歲的靳嚴博,與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等諸位醫師,一起出席北醫大衍生公司皮智(DermAI)的「痣能達人」Line官方帳號上線記者會。雖然名片上職銜為共同創辦人,講解操作時也條理分明,但頂著一張白淨俊秀的娃娃臉,權威感難免差了一截。很難想像,他會在1年之後,成為《富比世》2020年30位亞洲傑出青年之一。

亞洲傑出青年 6台人登榜

4月甫公布的《富比世》亞洲傑出青年總共有6位台灣人上榜,靳嚴博為醫療科學領域的代表。其他入榜者包括社群論壇Dcard創辦人林裕欽、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ITIC)儲備基金經理鄭喬方、職業圍棋棋士許家元、桌遊哿哿設計創辦人張倚奇,以及包括周子瑜在內的南韓偶像團體Twice。

《富比世》指出,靳嚴博為皮智與醫守科技兩家醫療人工智慧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資訊碩士研究生,因而獲得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推薦。其中,醫守科技利用自然神經語言處理(NLP)匯整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並嘗試導入美國在地數據,開發出具普世性、全科別都能適用的用藥安全系統,提升醫師開藥精確度、降低給藥錯誤的機率;而皮智則是利用機器深度學習影像辨識的技術,來分析並推測病人的皮膚與痣的變化。

出生高雄左營眷村的靳嚴博,5歲移居新竹。他笑說,家裡讓他一個人上台北念建中,是他人生中最大轉捩點,因為在家鄉他總是第1名,但到了建中,才知道自己不是最聰明的人,只能重新找定位。

一開始他涉獵範圍很廣泛,最後發現自己很喜歡鑽研一些艱深領域,也很熬得住沒日沒夜做研究,於是錄取陽明醫學系後,便開始尋找自己的價值與定位,申請了到東京大學附屬醫院實習,也到京都大學觀摩盛極一時的再生醫療。同時間更與P2P平台日生金擔保債權轉讓平台創辦人郭錦駩合作,以「具有區塊鏈驗證之債權交易平台」,成功申請到新型專利。

與科技接觸愈深,靳嚴博愈覺得醫療應與科技結合,然而母校並沒有發展相關主軸,他發現當時台灣醫療科技相關的論文幾乎都是台北醫學大學的李友專所發表,於是放棄確定到手的麥肯錫管理顧問的工作機會,主動寫信給李友專爭取到北醫做研究,卻也沒想到竟然會走上新創創業。

創業有成 當選哈佛研究員

醫守科技甫結束美國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iLabs)新創培育計畫,緊接著於今年3月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Skydeck加速器的投資與創業輔導,有機會進入美國市場。皮智也已與一家東南亞藥廠進行策略合作,把皮膚的影像判讀服務嵌入該藥廠既有的健康監測App服務中。靳嚴博也因此被延攬到麻省理工學院的醫療創新大賽中擔任創業導師,並於今年當選哈佛第一屆醫療科技創新研究員。

恩師也是創業夥伴的李友專觀察,靳嚴博從學生時期就很積極主動,而且耐挫力也很強,和其他醫師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很有商業頭腦,才能在新創多如繁星,天才雲集的美國醫療AI領域出線。

只是再怎麼優秀,父母還是希望孩子做一份穩定的工作。靳嚴博也不例外,擔任新竹縣政府簡任祕書的父親靳邦忠,長年在公務體系,總覺得兒子穩穩在台灣當醫師就夠好了,並不太贊成兒子接觸這些「有的沒的」,靳邦忠笑說,「我知道他有理想性,但沒想過他心肝這麼大!」「他的經歷看起來洋洋灑灑,其實有很多次失敗,也鬧過家庭革命,所以他都是靠自己的實力拿獎學金出去的。」李友專透露。

尤其如今正值美國武漢肺炎疫情高峰,家裡更是擔心,蝸居在波士頓的靳嚴博只能足不出戶,與妻子10天才出門一次採買生活必需品。透過視訊鏡頭,看得出來他好一陣子沒剪頭髮了。更麻煩的是,學校和醫院不准人員隨意進出,絕大部分的實驗被迫中斷。「只能說還好我的工作只要有網路和電腦就可以進行。」靳嚴博還是盡量樂觀看待。他在3月底還透過視訊,參加了痣能達人的進化版—「皮膚好朋友ASKiN」皮膚科醫師預約諮詢服務上線記者會。

李友專表示,皮智曾因找不到商業模式而卡住很久,最近發現很多民眾因長時間戴口罩、過度消毒,導致皮膚出現狀況,武肺確診病例也有出現皮膚症狀,但不敢去醫院,也不知道用什麼藥,此時一直推展不開的線上檢測和諮詢,看來反而有機會。目前規畫15分鐘的Line線上諮詢(包含醫師及個案管理師),收費台幣399元。

躍上國際 被併購也有綜效

近期疫情重擊美國經濟,讓很多新創公司擔心資金斷鏈,靳嚴博不諱言他也有過擔心,問過柏克萊還會繼續支持嗎?「教授說法是,投資生醫新創或是新藥公司,本來就會抱著7~13年才能回收的心情,武漢肺炎有可能持續3、5年嗎?看來不可能,那麼他們當然就不會因為短期因素而不投資—只是的確因為資金緊縮而遭到排擠,但只要是好的案子,還是會獲得支持。」

之所以積極走出國際,也是希望跳脫台灣醫界各據山頭的窠臼。靳嚴博透露,去年痣能達人一推出,其他醫院馬上也推出利用人工智慧檢測皮膚的服務,但技術、受眾和完整度完全不一樣;用藥安全更是每家醫院都有,所以不管醫守做多好,基於本位主義,都很難被另一家醫院採用。「這是很正常,但在美國就沒有這個問題,還能盡快丟到國際市場上驗證,要修正就趕快修正。」

靳嚴博坦言,AI技術往往是用以加值,因此他不排除被併購,只要併購方本身具有完善的通路和廣大的使用族群,那麼併購往往可以形成綜效,「畢竟生醫領域和生產製造不一樣,最終還要回歸到能提供多少價值給醫師和病人」。

文章由財訊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