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轉涼,冬天一到,氣溫驟降、身體怕冷,許多人就想補一下,來暖身養氣。
市面上湯品、藥膳、火鍋琳瑯滿目,從羊肉爐、薑母鴨 到 藥膳排骨,看似越補越健康,其實不見得真的都適合每一個人!營養師提醒想要「進補」要先看體質、生活作息與飲食平衡,吃錯反而容易造成身體負擔。
本文就來帶你了解 冬季進補 常見三大誤區,並教你如何 聰明補 、健康補 !
誤區一:越油越補,湯越濃越有效?
許多人以為湯越濃越有營養,其實「濃湯=高油+高普林+高鈉」。
像是我們常見的,如羊肉爐、薑母鴨、麻油雞,湯底多以大量油脂、酒、藥材熬製。
這些湯雖然香氣濃郁,但每碗湯平均 鈉含量可超過1500毫克以上,喝兩碗就可能逼近每日上限。高油湯底容易造成 腸胃負擔、水腫、血脂上升。痛風族群更要小心,湯裡的高普林會讓尿酸上升,引發身體不適。
那我們可以怎麼健康吃呢 ?
像是以少喝湯、多吃料。選擇 去油湯底(可先撈油、加蔬菜稀釋)。烹調時改用 麻油+薑片乾炒香,再加開水或高湯,減少油脂。若想要補氣,可選用 紅棗、枸杞、黃耆 等溫和食材做搭配。
誤區二:人人都該進補,越補氣越好?
「冬天進補、春天打虎」這是多數老一輩的觀念,但補錯體質 反而適得其反 !
像是本身體質偏熱的人,若進補過多溫補食材 (如羊肉、薑母鴨),容易熱氣上火(口乾舌燥、痘痘冒不停)、消化不良、便祕,甚至血壓升高。
而偏虛寒體質者(手腳冰冷、容易疲倦)則適度溫補反而有益。搭配相關溫補食材,如薑、麻油、紅棗、枸杞等。
在進補前,
可以先觀察自身是否有「燥熱」或「虛寒」症狀。來選擇合適的食補方式 !
若體質偏熱者,可以選擇清補食材:山藥、蓮子、白木耳。
消化不良體質者,則選擇避免過油重口味湯品,改以清燉雞湯、蔬菜湯。
※. 若不確定,從飲食均衡與腸胃調理開始,比盲目進補來得更好 !
誤區三:補過頭導致腸胃負擔、體重上升
每逢年底聚餐多,火鍋、補湯接連不斷,反而是越補越脹、吃完更累。
原因在於,補湯較多油高鹽,容易讓腸胃消化變慢。以及冬天活動量下降、代謝變慢,進補過多反而更是圓了一圈。其中油膩、重口味飲食會影響腸道菌叢平衡,讓免疫力下降。
所以建議可以在補湯後,搭配 高纖蔬菜、益生菌食品,幫助消化、平衡菌相。以及在餐後可多喝溫水或無糖茶,幫助代謝鹽分與油脂。
【健康小提醒】補得剛好,勝過盲目亂補
進補不是冬季的儀式感,而是讓身體回到平衡狀態的調理方式。
想真正補對,有三個關鍵原則:
- 適量補,不求快 : 每週進補1–2次即可,讓身體有時間調整與代謝。
- 以食代藥,優先選天然食材 : 如黑豆、山藥、菇類、雞胸肉,能提供溫和營養。
- 內外兼顧,腸胃先穩再談補 : 腸道是營養吸收的關鍵環節,維持菌叢健康,補進去的營養才吸得到。

結語:聰明進補,暖身又輕盈
冬季進補應該讓身體更舒服、循環更順暢,而不是吃出負擔 !
與其盲目追求 多進補 ,不如讓 補得對 ,成為今年冬天進補保養的關鍵字。
從日常的飲食、作息做起,讓我們的身體可以在寒冬裡,也能保持溫暖與健康平衡!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