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風波再延燒,除了先前爆發的蘇丹紅外,近日沸沸揚揚食物中含有米酵菌酸的毒致死案,掀起各界關注。目前醫界對米酵菌酸並無解毒劑,只要一毫克毒素,就可能致命。
米酵菌酸是什麼?米酵菌酸是如何產生?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在國內相當罕見,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或稱椰毒伯克氏菌,是一種較罕見的粒線體毒素,主要由玉米或椰子類食物發酵而產生,存在於土壤與各種植物中。溫度介於22到30°C時,是最利於毒素生長的環境。印尼、中國及莫三比克都曾發生過這類食物中毒案例。
當食物中出現米酵菌酸時,就算經過清洗、浸泡,甚至是高溫、高壓方式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其毒性;有研究資料指出,人吃下1到1.5mg就可能造成死亡,另外也有研究使用大鼠做測試,吃下2mg/100g,會在2到5小時內死亡。
哪些食物中可能有米酵菌酸?
當澱粉等食物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在水中,沒有獲得適當保存時,就容易產生米酵菌酸菌,特別是以下6類食材最常出現:
- 發酵玉米麵粉
- 變質的澱粉
- 黑/白木耳
- 糯米湯圓
- 馬鈴薯粉製品
- 甘藷粉製品
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症狀為?
若是米酵菌酸中毒,多數人很快就會有急性腸胃炎、肚子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同時伴隨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病程發展快速且相當危險。當接觸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後,潛伏期約1~10小時,中毒後除了上述症狀,臨床表現還包括頭暈、嗜睡、出汗過多、心悸、血便、少尿、血尿;檢查期間,患者也可能發生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譫妄、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米酵菌酸毒性極強,1毫克便有可能奪命,致死率高達40%以上。而且米酵菌酸極耐高溫,就算用120°C加熱一小時,米酵菌酸的毒性依舊存在。更令人擔憂的是,現階段醫學尚未有專門治療米酵菌酸中毒的特效藥,醫師只能給予患者支持性療法。
真的不小心把米酵菌酸吃下肚該怎麼辦?
米酵菌酸中毒後目前沒有藥物可以解除毒性,只能針對患者的症狀做治療,並給予支持性療法。若不小心吃下肚,建議做到以下3點:
- 催吐:盡快排出胃部食物,減少毒物對身體的影響。
- 儘速就醫:及早治療,避免較輕微症狀,演變成全身性的問題。
- 保留食餘檢體:保留有問題的食物,提供醫療單位檢驗,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