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民健康署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7歲以上國人的鈣質皆未達足夠攝取量,19至64歲國人更是僅達到建議攝取量1000毫克的一半,鈣質確為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而聯安2024年健康檢查統計結果亦有近46%以上的受檢者有骨質減少的問題。鈣質的攝取不足加上骨質流失後很難再完全恢復,因此應儘早養足骨本以預防骨質疏鬆。
什麼是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指成人至35歲之後,骨質裡頭的鈣含量逐漸減少,而骨質流失過多時,原本緻密的骨骼便出現許多大小不等的中空孔隙,使骨骼格外脆弱,特別容易發生骨折,較嚴重者會導致「髖骨骨折」或「脊椎骨折」、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可能,總稱其病症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又可細分為:原發型和續發型。
續發型的骨質疏鬆,絕大部分是因疾病造成骨質大量流失,好發於40歲以下的男性;原發型的骨質疏鬆,主要為退化所引起,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其引發骨折的部位,易出現在脊椎、髖骨與腕骨等處。
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
- 生活習慣不良:鈣質攝取不足、抽菸、酗酒、咖啡成癮、缺乏運動者等。
- 骨折高危險者:中風、帕金森氏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癌症骨轉移等。
- 內分泌失調:腎上腺皮質過高、性腺功能低下、(副)甲狀腺亢進者等。
- 長期服用藥物:類固醇、荷爾蒙阻斷劑、免疫抑制劑、化療藥物等。
骨質疏鬆有哪些症狀?
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的沉默病變,絕大部分不會有突發的明顯症狀,以下為主要的三種症狀:
(一)體型出現改變,例如:駝背、變矮。
(二)感覺自己不良於行。
(三)背部或其他身體部位,出現疼痛感。
骨質疏鬆怎麼辦?三招預防保養你的骨鬆
依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國民健康署呼籲骨質疏鬆症是可預防的,應從年輕時開始儲存骨本,對此提供「存骨本、顧老本」3妙招,協助預防骨質疏鬆症:
第1招、均衡飲食,保持骨骼健康多
在各年齡層階段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來維持骨骼健康,鼓勵多運用「我的餐盤」概念,提醒每餐都應攝取6大類食物,以滿足營養的需求 (附件2)。另建議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維生素D及蛋白質等食物,如乳品類、高鈣豆製品、黑芝麻及深綠色蔬菜。
第2招、「戶外活動」、「負荷運動」樣樣不能少
建議可於清晨或黃昏時曬太陽,身體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及促進鈣質吸收,並搭配荷重運動,如:慢跑、跳舞、登山、舉啞鈴操等,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強度,幫助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降低骨折的風險,並盡量避免吸菸、酗酒、熬夜等生活形態。
第3招、瞭解自己是否有骨鬆「風險因子」
若父母曾發生過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則個人患有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會提高,另外,服用類固醇藥物者或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45歲之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應要注意自身骨骼健康,避免骨骼變得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