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是維持人體機能正常運作的必須6大營養素之一,且它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同被列為「人體3大能量營養素」。不過,蛋白質最主要的功能並非供給能量,而是構成頭髮、皮膚、肌肉、指甲及內臟中的各種激素、消化酶。

應該攝取多少蛋白質?

每天應該攝取的蛋白質量取決於多種因素,例如年齡、性別、活動量和特定的健康目標。對於普通成年人來說,建議膳食攝取量 (RDA) 約為每公斤體重0.8克,舉例來說,一個70公斤重的人每天需要約 56克蛋白質。至於活動量的人或運動員可能需要每公斤1.2~2.0克來支持肌肉修復和生長,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要努力補充高蛋白的原因。至於隨年紀肌肉大量流失的老年人,則可能需要每公斤約1.0~1.2克才能維持肌肉質量和力量。

什麼食物中含有最多蛋白質?

蛋白質存在於各類食物中,建議均衡攝取,不要偏食。肉類如牛肉、雞胸肉和火雞是高蛋白質的常見選擇;魚類如鮭魚、鱈魚以及海鮮如蝦和蟹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雞蛋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奶製品如牛奶、優格和奶酪則含有蛋白質和鈣質。對於素食者,豆類如大豆、黑豆和豆腐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堅果和種子如杏仁、奇亞籽和亞麻籽則富含蛋白質、健康脂肪和纖維。

攝取蛋白質不足會出現的5個症狀

而一開始攝取蛋白質不足,可能還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隨著時間的增長,體內蛋白質不斷的消耗,就可能會出現一大堆問題,以下這8個最主要的症狀,就需要增加優質蛋白質的補充了!

一、身體變瘦、肌肉無力或萎縮:

因為身體需要使用蛋白質做為能量,如果蛋白質攝取不夠,所以身體會變得消瘦、體重減輕,但如果又動得少,當心會逐漸出現肌少症,使得肌肉質量下降或是萎縮,導致力氣變小或活力變差,常見的狀況是走路越來越慢、步態不穩、無力轉開瓶蓋或擰乾毛巾、疲倦無力等。

二、免疫力下降、傷口不易恢復:

免疫細胞和抗體是由蛋白質所組成,當體內蛋白質缺乏時,身體整體的免疫力會受到影響下降,而治療和重建細胞、組織和皮膚,都需要蛋白質,如果受傷後,攝取蛋白質不足,復原時間就要比一般人更長。

三、肌肉與骨骼疼痛:

蛋白質是形成肌肉、韌帶、骨骼與關節液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會在身體合成出葡萄糖胺、軟骨素。如果攝取蛋白質不足,就會讓肌肉變得無力、疼痛或鬆弛,而骨骼軟骨與關節也會容易因關節液不足而摩擦疼痛。

四、血壓降低,心跳過慢:

蛋白質攝取不足時,血液中的蛋白質和血壓都會減少下降,會影響身體的各種功能,因為營養物質缺乏,組織不能得到有效滋養。可能會心跳過慢,下降到每分鐘60到100次的正常值以下,進而感到呼吸困難,頭暈目眩,甚至昏倒。

五、貧血、頭腦昏沉、反應遲鈍:

當人體缺乏蛋白質時,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與葉酸,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紅血球,會導致貧血,也可能會造成血糖值波動,使得腦袋昏昏沉沉、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影響判斷力與靈敏度。

如何快速補充蛋白質?

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和需求,可以選擇以下適合自己的方式:

  • 高蛋白質食物:每天飲食中,可以選擇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肉類、魚類、蛋、奶製品、豆類和堅果等。
  • 蛋白質粉:對於有運動需求或蛋白質攝取量較高的人群,可以考慮添加蛋白質粉補充劑;它能快速且方便地補充蛋白質,適合在運動後或飲食不足時使用。
  • 蛋白質棒或零食:市面上有許多高蛋白質的健康零食,如蛋白質棒或高蛋白質飲料,在繁忙時為身體提供快速的蛋白質補充。
  • 少餐多吃法:如果覺得一次攝取大量蛋白質較困難,建議分成多餐攝取。例如,每餐或點心時間都加入含蛋白質的食物,能使一天中的蛋白質攝取更穩定且足量,不建議一次大量攝取,以免腸胃無法有效消化吸收。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