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統計,平均每44分鐘就有一名中風病人。除了高死亡率外,因中風而失能的病人也成為許多家庭的重擔。為了避免讓中風成為擊垮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那就讓我們先來了解如何降低中風的風險吧!

中風是什麼?為什麼會中風?

中風是因為腦部的血管出現堵塞或破裂而引起的疾病,可分成缺血性、出血性及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三種,其中有7成以上的病人屬於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是由於腦血管堵塞造成,可細分為腦血栓以及腦栓塞:

  • 腦血栓:當人體的血液變黏稠時會形成血栓,配合腦部的動脈血管發生粥狀硬化,這些血栓會沉積在動脈中形成斑塊,使動脈的管腔變狹窄,就容易造成栓塞,造成血液流通受阻,因而造成腦部缺氧性壞死。
  • 腦栓塞:腦部以外的區域形成較大血塊、硬化斑塊、脂肪或氣泡等物質經血液流動到腦部直接堵住腦血管,造成缺血性壞死。

出血性腦中風較少見,是因為腦血管破裂產生血塊壓迫腦細胞並影響血流供應的一種臨床急重症,雖然不常見但死亡率遠高於缺血性腦中風。

第三種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又俗稱小中風,此病徵為暫時性視覺、言語、觸覺等意識方面的障礙,通常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雖然短時間內會恢復,但可能會再次發生腦中風的機率較高,不可輕視。

腦中風前兆有哪些?

大部分的腦中風病人發病前是沒有前兆的,但造成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則可能存在已久,只是病人忽略或是沒有察覺。以常見的動脈粥狀硬化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為例,病人經常已經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一段時間,例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等,腦血管的狹窄也已逐漸形成,但在腦血管沒有完全阻塞之前,病人很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或是僅有暫時的發作,例如頭暈、短暫性視力模糊等,使得病人並未提高警覺。

若突然出現疑似腦中風相關症狀,即使症狀在短時間內就改善,有可能是暫時性腦缺血的徵兆,例如頭暈、半側臉及肢體麻木或無力、走路不平衡、視力模糊等,不可以掉以輕心,應提高警覺,至神經內科門診接受評估。

腦中風症狀有哪些?

腦中風的症狀會突然表現在人體的 5 種功能上,只要下列任何一種腦中風症狀出現,特別是突然發作的,建議越早送醫越不會延誤病情。

  • 運動:單側或雙側肢體無力、走路不穩,向某一側傾斜、臉部表情不對稱,眼歪嘴斜。
  • 視覺:看東西變模糊或視野缺損。
  • 言語:說話有困難、咬字不清楚、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答非所問。
  • 感覺:單側臉部和肢體麻木。
  • 意識:嗜睡、昏迷或是變得遲鈍。

該如何預防腦中風?

關於腦中風的預防,應從控制危險因子開始做起,經由「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如:飲食、運動、減少鹽分攝取、戒菸等。如果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更應該積極的控制危險因子,並依照醫師的指示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來降低中風的復發機率。

  • 定期做健康檢查 - 四十歲以上成人建議每三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建議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
  • 慢性疾病的治療 -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患者必須遵照醫囑,按時服藥、複診,不應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的劑量。
  • 飲食控制 - 需控制熱量的攝取,以清淡為原則,減少煎及炸的食物,可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等烹調方式。
  • 規律運動 - 『333 運動』每周運動3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並且心跳數達每分鐘130下為原則。
  • 體重控制 – 保持健康的體重範圍,可以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體重 (公斤)/身高 (公尺的平方)作為衡量的標準,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若欲減少體重,應以每星期減少 0.5~1公斤最為安全。

4招救命小撇步學起來 預防二次中風

中風是可能反覆發生的,因此針對復發的預防是每個中風患者應熟悉的課題,以下方法可幫助降低中風復發的機會。

(一)控制血壓:高血壓是中風的主因之一,有高血壓的病人,都應按時服藥控制血壓。

(二)良好生活習慣:應盡量避免過大的壓力並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

(三)戒菸戒酒:菸和酒是造成血管硬化的元凶之一,盡早戒菸及戒酒能有效降低中風的復發機率。

(四)健康的飲食:高溫油炸及高熱量的飲食容易使多餘的脂肪、膽固醇蓄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增厚,增加栓塞風險,最好能從調整飲食習慣做起,少吃高熱量、高油脂以及加工食品,多吃原型食物並搭配運動來維持良好體態。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