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腹瀉就診前陣子衝上13.7萬人次,為近5年同期次高,僅低於去年,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表示,中秋節後2週通常是腹瀉疫情高峰,現在仍持續上升,預估10月初達到高點,單週上看15萬人次,之後才會明顯下降。

造成腹瀉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原因:

1.細菌性食物中毒:就是俗稱的吃壞肚子,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於食用受到細菌汙染的食物而導致的疾病。常見的細菌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些細菌可能存在於未經適當處理的肉類、家禽、蔬菜、水果、海鮮、生鮮蛋、乳製品等食品中。

2.飲食不當:如過量攝取油膩食物、生冷食物等,或是飲用不乾淨的水、酗酒等,都會刺激腸道,引起腸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進而導致拉肚子。

3.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會對腸道產生刺激作用,如某些抗生素、瀉藥等,進而導致拉肚子。

4.壓力過大:壓力過大可以引起身體的多種反應,其中包括腸道問題。當身體長時間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態下,腸道中的神經系統受到影響,可能會導致腸道激素分泌失調、消化液分泌異常等問題,進而導致拉肚子。

5.免疫系統問題:某些免疫系統疾病,如炎症性腸病等,會引起腸道慢性炎症反應,進而導致拉肚子等症狀。

6.食物過敏:例如對某些食物成分過敏或不耐受,例如乳糖不耐症、麩質敏感症等。

7.腸躁症:腸躁症引起的腹瀉是指由於腸躁症造成的腸道運動異常和腸道敏感度增加,使得腸道排便的節律失常,導致糞便排出過快和水份過多,從而出現頻繁的腹瀉。腸躁症是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但與腸道神經系統、腸道菌群、慢性炎症、飲食習慣、精神壓力等因素有關。腸躁症引起的腹瀉通常伴隨著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且症狀經常在壓力、飲食或環境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下惡化。

急性腹瀉期間的飲食建議

過去腸胃炎都建議要空腹別進食,但研究發現,在不嘔吐且肚子不痛時應盡早開始嘗試進食,透過正確的飲食可幫助腸胃更快恢復,並減少不適感,不過也提醒民眾「別只吃白吐司、白粥」,這些過往建議攝取的食物,事實上營養非常不均衡,反而拖慢恢復速度。

如何改善腹瀉的情況?

1.觀察飲食習慣:慢性腹瀉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例如攝取高脂肪、高糖分或油膩食物、過度飲酒等。嘗試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多攝取水果、蔬菜、全穀類食物、瘦肉和低脂乳製品等。

2.增加水分攝取: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可以有助於預防腹瀉。建議每天至少攝取8杯水,也可以多喝茶、飲用清淡的湯品等。

3.注意個人衛生:常常洗手、避免飲用未煮沸的飲用水、避免食用未經加熱的食物等,也能預防腹瀉。

4.注意情緒健康:情緒不穩定、長期壓力和焦慮也可能導致腹瀉。學會放鬆身心、減少壓力、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有助於改善腹瀉。

5.調整生活習慣:適當的運動、良好的睡眠習慣也能改善腹瀉症狀。

6.增加腸道好菌:益生菌是一種有益的細菌,它們可以幫助維持腸道內的菌群平衡,增強腸道健康功能,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從而減少腹瀉和拉肚子的發生。國外的學術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安全地干預急性感染性腹瀉,以減少疾病的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

而吃益生菌最好的情況是持續使用,因為箘本身有代謝週期,隨著時間2~6天就會被人體代謝掉,因此會建議每天補充益生菌,就能有效地改善長期腹瀉和拉肚子的情況。此外,補充益生菌應與調整飲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等多方面的健康管理一起進行,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改善腹瀉的自我按摩療法

適用於腹鳴、頭暈、食慾不振及胃腸消化功能紊亂等現象的慢性腹瀉。

動作1.:將雙手互相摩擦生熱,直接以掌心貼在腹上,以畫圓方式按摩腹部,做50下。

動作2:兩手抓捏肚皮,持續約2分鐘。

適用於長期緊張忙碌所導致的慢性腹瀉。

動作1:以彎曲的指關節施力按壓腳背和腳心,直到有痠痛感為止,以後慢慢增長時間。

動作2:按或揉壓至陰穴(位於腳部小趾外側,距指甲角約0.1吋)。

適用於腹部受寒或吃多了冰冷、生冷或不潔的食物,引起的腹瀉。

動作1:採跪坐姿勢雙手手掌平放於肚臍兩側,中指放在天樞穴上。

動作2:上半身前屈,同時吐氣,並指壓天樞穴(在肚臍旁約2吋)。

動作3:上半身恢復挺直,雙手改為叉腰,雙手大拇指放在臀部上方的大腸俞穴上(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動作4:上半身向後仰,同時吸氣,並用力指壓大腸俞穴。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