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型態,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中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胃發炎等問題屢見不鮮,本篇文章告訴大家胃炎常見的危險因子並調整飲食習慣改善症狀。

 

胃發炎症狀有哪些?

胃發炎的症狀會因為急性胃炎或慢性胃炎而有些微不同,可以根據以下症狀差異可初步判斷:

急性胃炎: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胃炎,最初都是從急性胃炎開始,通常症狀比較劇烈,會有胃絞痛、胃痙攣、噁心、嘔吐等症狀。

慢性胃炎:如果引發胃發炎的原因持續存在且未改善,急性胃炎就可能轉變為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症狀通常較為緩和,包括胃悶、腹脹、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飽、飯後飽脹時間過久等。

 

胃發炎常見原因

1.刺激性食物:攝取過甜、過辣、過油膩或過酸的食物,或者暴飲暴食,都容易引發胃發炎。食物進入胃之後,胃會分泌消化液,並透過蠕動把食物磨碎、消化,而太甜、太辛辣的食物都會刺激增加胃酸分泌;太油膩的食物則會使胃排空功能變慢,當食物在胃停留的時間較久,也會刺激更多胃酸分泌;吃太多則會把胃和胃黏膜撐大,容易造成胃發炎。

2.藥物:較常見例如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會減少胃粘液分泌,降低對胃黏膜的保護,胃酸就容易侵蝕胃黏膜,引發胃發炎。此外,較大顆的藥物或保健食品(如鐵劑、大顆的鈣片)因在胃中消化較慢,容易和胃黏膜直接接觸,可能導致磨損和發炎。

3.感染:最為人熟知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經口感染後就住在胃黏膜,造成慢性黏膜傷害,是胃炎常見原因之一。

4.抽菸、喝酒:酒精本身對胃黏膜具有刺激性,濃度越高的酒精對胃的傷害越大。抽菸也會影響胃黏膜的健康。

5.緊張焦慮與壓力:長期緊張焦慮、壓力大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副交感神經變弱。副交感神經是促進腸胃蠕動的重要自律神經,當副交感神經變弱、腸胃蠕動慢,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延長,胃酸分泌增多,對胃黏膜的傷害也隨之增加。

 

胃炎吃什麼才對?飲食該如何調整?

1.細嚼慢嚥、定時定量、少量多餐:避免過快進食和暴飲暴食,減少胃的負擔。

2.食材盡量選質地柔軟的:蔬菜選細嫩的為主,肉類選瘦肉(不含肥肉和皮),以低油的清蒸或水煮烹調為佳。

3.避免刺激性食物:除了辛辣、過油和過甜食物,還應避免太硬、生冷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製品。症狀嚴重時,甚至可禁食1-2餐,讓胃充分休息、修復。

4.避免湯與飲品:液體攝取以白開水為主,以免增加消化負擔。

 

通過適當的治療和改善生活習慣及飲食,急性胃炎1~2週就會慢慢改善,但慢性胃炎可能時好時壞,長達數月或數年之久。由於胃每天都會接觸到食物等外界刺激,慢性胃炎難以徹底根治,因此重點應在於控制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並預防疾病進一步惡化。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