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年會統計國人平均壽命,今年最新調查出爐,平均壽命為79.84歲,較去年少一歲之多,推估是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不過活得久不如活得健康,延長壽命的同時,還要有好的生活品質,就得靠平時的好習慣來養成!

去年國人平均壽命較前年少一歲

內政部每年更新「簡易生命表」數據,111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9.84歲,比前年降低1歲,來到八年新低。根據歷年數據發現,如當年度死亡人數增加幅度大,則會出現平均壽命較上一年減少的現象,去年國人死亡人數有有20萬8,438人,增幅有13.2%,故導致去年平均壽命減少,不過也都高於全球水準。

分析全台各區域平均壽命的差異,直轄市部分發現有自北而南遞減的情況,台北市83.75歲最高,再來是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此外,各縣市部分,新竹市81.72歲、台東縣76.46歲,顯示東部縣市平均比西部縣市還低。


健康餘命是什麼?

平均壽命是反映醫療和死亡率的變化指標,現今醫療科技進步,人將會越活越長壽,但慢性病也有增加趨勢,進一步探討平均壽命的健康水準,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健康平均餘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指標,不再以傳統平均餘命估測生命量,而是對生命的「質」做估測,「健康餘命」指國人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將「國人平均壽命」扣掉「健康平均餘命」得到的就是「不健康餘命」,就是失能、臥床、被慢性病纏身的平均年歲,不健康餘命年歲越長,代表國家社會付出的醫療成本及照顧成本越高。例如,2021年國人的平均壽命80.86歲,健康平均餘命73.3歲,不健康餘命即為7.56歲。

實踐三力生活」 活得健康比長壽更關鍵

年紀增長不可避免,我們沒辦法阻止年歲的增加,但卻能延緩衰老,日常生活中養成好習慣,不讓你的「老年生活」貼上衰弱、失能、疾病的標籤。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老化的速度操之在己,從年輕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能增加健康餘命、降低死亡風險,及早實踐三力生活:腦力、體力、社會力,就能有效預防疾病,即便已經有病痛,也能持續實踐,以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不讓疾病惡化、迎向康復。

一、腦力

失智是臥床的原因之一,延緩失智要從青年、中年開始部署,積極學習新知識、保有好奇心、多元思考,能避免腦力退化,活化大腦。

 

二、體力

強化體能和肌力,找到自己喜歡且適合的運動,設定目標並且實踐,不論幾歲都要運動,能預防跌倒、肌肉、關節等問題。運動可以降低膽固醇、減脂、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啡,減少罹患慢性病的機率。
 

三、社會力

持續不斷與人群連結、拓展人際關係,不論是家人、朋友、同事等,使用臉書、LINE、INSTAGRAM等通訊軟體、視訊等多加聯繫,獲得快樂及成就感。


除了力行三力生活,逐漸遠離壞習慣,也能讓身體變健康,像是熬夜、失眠、攝取過量的糖或碳水化合物、精緻澱粉、過度飲酒、不良的飲食習慣,養成好習慣,除去壞習慣,讓你在人生的最後也能活得健康又精采!

 

創辦人林保雍以母為名,創立慈月基金會,致力於改善護理環境,2012年起舉辦「南丁格爾獎」,成為全台首個由民間團體自發性頒發給護理人員的獎項,今年邁入第12屆,盼透過南丁格爾獎拋磚引玉,讓大眾給予更多尊重及鼓勵。

延伸閱讀

【台灣守護者】最新國人十大死因揭曉 COVID-19躍居第3位

【台灣守護者】失智症前兆有哪些?5大預防關鍵

【台灣守護者】判斷是否有更年期前兆?你該認識的更年期3階段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FB & 【慈月基金會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