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到過年,傳統的民俗藝術可是佔有一席之地,像是布袋戲、野台戲等,可是寄託了華人的傳統文化和濃厚情感呢!
百年民俗陣頭布馬陣 趣味性十足
布馬陣前身是竹馬戲,在漢朝時就有,清朝傳至台灣,而雲林縣的布馬陣,相傳是台灣布馬陣表演的始祖,後來各地也紛紛仿效,成為傳統技藝。馬身是布做的,而骨架是藤製的,耐用且具有彈性,主要人物有騎馬的狀元郎、馬夫,或再加上隨扈,是熱鬧詼諧的民間歌舞小戲,在廟會或節慶時會挨家挨戶表演,而雲林斗南新厝寮的老款布馬陣,則是特別保留了民間陣頭具生活化的古樸風貌,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最佳觀點獎《甘願做憨人》就是在敘述工人阿伯,對布馬陣的熱愛及對生活的正向態度。
一般組入選《甘願做憨人》
製作團隊︱吳亭儀、張淯婷、張凱儒
指導老師︱安碧芸(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
作品簡介:
社會階層存在於生活之中,而在既定印象裡,大家往往都會很在意這件事。故事中李志源阿伯是一位工人,從他的日常中,可以看出他對生活的態度。在他的想法裡,他並不覺得來自中下階層就不能勇敢追夢或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影片中的他,也運用自己的方式,過著屬於他的人生。
評審評語:
紀錄片的成功有時一半來自對象體,本片挖掘一位在地小人物,生動地記錄下他除了工作之外的生活重心,如何將內心的信仰藉由實際行動來付出。另外,和家人的互動與朋友間的交流,更是看到導演在掌握被攝者與攝影機的距離,恰如其分。
延續傳統技藝 消失半世紀的羅黏香
「羅黏香」是台灣的特有工藝,當時前人以製香剩餘的材料來製成,也就是被稱為松羅(台灣檜木)的木屑粉加上太白粉,壓模後製成各類仿木雕童玩,也在端午節製成羅黏香香包,讓小孩帶在身上驅邪保平安,香包為降低成本,塑膠製品取代了羅黏香後便失去市場,便改成做布袋戲的頭、手、腳等。紀錄片《遺落的羅黏香記憶》由彰化在地攝影團隊記錄下鹿港戲偶大師「施建宏」講述羅黏香技藝的由來及故事...
一般組入選《遺落的羅黏香記憶》
製作團隊︱楊玉如、蔡妙芳、林明達
作品簡介:
在布袋戲盛行的五六O年代,彰化縣鹿港鎮出現以羅黏香檜木粉加入太白粉等比例製作而成的布袋戲偶技法,形成一人一偶信手捻來的奇景。隨著社會變遷,這項以天然材質製成的工藝品,逐漸消逝在時代洪流中。本團隊身為彰化囝子,今年想把消失在人們記憶中的老東西,重新呈現在更多人眼前!
評審評語:
一部相當標準的消失技藝的紀錄片,導演深刻地記錄下羅黏香的過去與現在,忠實地記錄主角的故事。若以初學者而言,這是一部相當好的學習過程的作品,如何忠實地說一個好故事,實屬不易。
【2021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頒獎典禮暨特映會花絮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