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劇《斯卡羅》引起觀眾熱烈的迴響,取材自1867年真實發生的「羅妹號事件」講述台灣原住民與外國人的衝突,揭開這段被遺忘的台灣史,讓台灣原住民的文化再度受到矚目,透過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視角,深入了解台灣原民的多元傳統文化吧!

鄒族的獵人傳統文化-紀錄片《上山走走》

生活在阿里山的鄒族,有著傳統的狩獵文化,衍生出與大自然共生的一套哲學,他們對山林資源是非常尊敬且謙卑的,會用酒祭拜獵場的土地神、不將獵物趕盡殺絕、維持獵場的生態平衡,讓山林的野生動物資源生生不息,鄒族人不說上山打獵,而會說「上山走走」,去拿一些獵物,從此看見原住民與大自然相依相守的傳統,除了上山打獵之外,也善於編織用來裝獵物的網袋,族人擔心著這些傳統的編織、鞣皮技術將來可能消失,在阿里山鄉的七所部落大學開設了編織班及鞣皮班,希望能藉由更多人的學習,讓技藝能夠流傳下去。看完這部片,你會了解「狩獵」對鄒族人的意義…
 

卑南族的年齡階級組織-紀錄片《kituvangsar.晉級》

臺東知本的卡大地布部落,是卑南族傳統四大部落之一,部落不僅團結捍衛傳統領域,族人也堅守部落傳統文化,至今仍保有傳統男子年齡階級組織的教育養成,部落男孩從小就接受有如軍事制度般的嚴格訓練,學會互助合作,從男孩轉為青少年階級便開始走進部落的核心-巴拉冠男子聚會所(Palakuan),接受未婚成年階級指揮,從事各種服務工作,最後在三年一度的成年禮(kituvangsar)宣示典禮上需接受木棒揮打,才能在眾人前穿著代表卑南族男子的後敞褲(katring),並升級負起傳承的責任…

阿美族盼望豐收的飛魚祭典-紀錄片《Ma'orip 飛魚季節》

在台東長濱的阿美族大俱來部落,仰賴海洋生活,每年4-5月的飛魚季,是一年中最重要慶典,族人都希望能漁獲豐收,過去因為沒有港口,若要出海捕魚,只能靠「mihanget」的互助模式,靠族人在沙灘上將漁船拖拉出港,故需要人力推船、拉船,大俱來部落的年輕人多數移往市區工作,而剩下長輩從事傳統捕魚,顯示出文化面臨的困境…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

 

 

延伸閱讀

【影刻台灣】與遺忘對抗!看見即將失傳的原民文化

【影刻台灣】人口荒!僅剩耆老的部落 傳統延續成難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TheSENA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