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吃了9天的年節大餐,大魚大肉後,滿足了口腹之欲,卻也讓牙齒問題跟著找上門!很多人喜歡享受啃咬排骨、豬腳、雞爪、蟹殼的滿足感,或是嗑瓜子、嚼堅果的樂趣,以及必吃的糕粿與甜食,象徵呷甜甜好過年,然而這些美味的應景食物潛藏著威脅牙齒健康的風險,就如不小心咬入碎骨,同時悄悄磨損你的牙齒。
平日就要做好口腔保健
隨著年齡增長,不只身體機能逐漸老化,牙齒也會變脆弱,中年後容易因為牙齦萎縮、牙齒磨耗、牙周病與蛀牙等常見問題,導致咬合異常、牙齒敏感,甚至牙齒鬆動,除了影響咀嚼功能和自信笑容,像是嚴重牙周病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失智症等風險。
提醒民眾不可輕忽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用牙刷、牙線或牙間刷,並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温床造成感染,並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
留意琺瑯質流失的警訊
由於琺瑯質流失後不可逆,無法自行修復,因此要趁早強化、減少損耗,調整飲食、作息和養成正確刷牙習慣。
以下3點觀察,可以作為留意琺瑯質流失的警訊:
1、牙齒變得容易敏感:一吃到冷熱或酸性食物,牙齒就會產生劇烈、尖銳的疼痛,甚至持續好幾分鐘才慢慢舒緩,這表示琺瑯質已磨損,暴露了牙齒的血管和神經。
2、牙齒變短變小:發現牙齒形狀不再像年輕時那般飽滿圓潤、有稜有角,很可能就是琺瑯質流失所致,不知不覺中被歲月磨損的結果。
3、牙齒顏色改變:牙齒變黃不只是吃太多染色食物或年齡造成,琺瑯質磨損也是原因之一。正常的琺瑯質是半透明的,當它逐漸變薄,內層米黃色的牙本質(象牙質)就會暴露出來,使牙齒呈現灰透或泛黃的色澤。
口腔保健守則學起來4不2要
- 「不」吃太硬、太黏:避免牙齒咬裂或臨時假牙碎裂脫落。
- 「不」吃太甜:以免蛀牙找上門。
- 「不」過量飲酒:避免過度刺激口腔黏膜
- 「不」過度熬夜:維持健康作息,以防免疫力降低,造成急性牙周炎發作。
- 「要」刷牙:不讓細菌在口中滋生。
- 「要」多喝水:保持口腔濕潤,刺激唾液分泌,沖走食物殘渣,防止細菌滋生而傷害牙齒。
守護口腔健康 你的刷牙步驟有做對嗎?
正確的刷牙步驟從挑選牙刷開始,建議民眾選擇刷頭小、軟毛的牙刷搭配含氟牙膏,並使用改良式貝氏刷牙法,手握牙刷姿勢比一個讚、將刷毛傾斜 45 度,刷毛靠近牙齒及牙齦交界處後左右輕刷移動,一次刷兩顆牙齒,刷約10-15次,最後別忘記刷咬合面、刷上(下)顎也是刷毛朝上(下)呈45度角左右輕刷移動,一次兩顆,刷約10-15 次左右。養成口腔清潔好習慣,一起守護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