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唐詩三百首

這首朗朗上口的詩詞,簡單道出每粒米飯得來不易的過程。而在農業人口越越少的情況下,讓下一代了解耕作過程、從農田到餐桌的過程,以及為下一代保留淨土的無毒農業,正是現階段農民努力的「心」方向。

友善耕作保留淨土 無毒農事向下紮根!

珍貴的農地越來越少,要讓下一代擁有無汙染的環境,以及無農藥殘留的農作物,宜蘭群英社區農民張本章和家人接手農地後,將農地打造成無使用農藥、友善耕作的一塊淨土,並帶領孩子認識土地、農作。雖然無藥物使用的稻米外觀較小也不漂亮,但是讓消費者吃到「無毒米」是他這輩子的使命,也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加強下一代愛鄉愛土的精神。

從農田到餐桌 探索農村連結在地情感

「小時候阿公總是跟我說割稻子很辛苦,我總是不能明白那有多辛苦」,順安國小一位家裡從小種稻的小朋友說。當孩子都無法理解桌上的每道佳餚如何得之不易,又怎麼能和土地連結情感呢? 《秸米》透過田間教室帶孩子認識農村,體驗割稻、碾米、包裝,再將食材變成一道道佳餚,不僅體驗到「多麼辛苦」,也讓孩子增加對事物惜福、感謝土地的信念。

全片欣賞

《稼禾萬事興》

《秸米》

延伸閱讀

【影刻台灣】《台北作田人》

【影刻台灣】環境嚴峻變動 四草人用情堅守家園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