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財訊授權

在機器人無法取代的工作中,無法複製成為一個指標。而針對兒童自閉症、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過動症狀的特殊兒童教育師,每個小孩都是特殊個案,這類職缺在短短4年間明顯成長近5成。

文/陳宥臻

今年34歲的小文,原本在急外傷加護病房擔任護理師,月薪5萬多元,而後進修諮商研究所成為心理師,現在針對特殊兒童、青少年到府家教,接觸過手機成癮、過動症、亞斯伯格症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最多同時接4個案例,月收超過7萬元,而且不怕被取代。

無法複製的教育工作 不易被取代

根據1111人力銀行統計,包括特殊兒童教育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等,2016年到2019年之間的職缺變化,短短3年間,相關的工作機會大幅成長46%。

小文的工作是直達人的心理層面,且特殊症狀常會伴隨其他共病,例如自閉症小孩有時會伴隨智能不足,可說是沒有一模一樣的自閉症,每個症狀的小孩在不同個性與家庭狀況下,被放大的特徵都不同,甚至孩童的症狀也會有家庭上的摩擦,這是沒有同理心的機器人無法做到的事。

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困擾的孩童身心常常飽受挫折,教育師是幫助其累積正向經驗,因為孩童最常脫口而出說:「我就是永遠都學不會」、「我又不是你,可以一學就會」。

小文指出,特殊教育師在孩童面臨在校課業不佳、家人衝突壓力的狀況,除了盡量讓孩童課業跟上腳步外,還得挖掘孩童課業以外的長處。例如他教過一個過動症孩子,為了學會歷史,這個學生會跟小文用演話劇的方式,把課本內容記下來,後來又進一步用繪畫方式表達,逐漸發展出孩童的繪畫天分。

小文會趁機教育孩童,就算在學校的課業不是頂尖,不代表你其他方面同樣不行,逐漸累積孩童的正向經驗,減緩孩童的挫折與過動症狀。

這些被社會貼上標籤的孩子,通常家庭內的衝突或壓力也會不斷,加上孩童對大人的言行非常敏感,也容易把家庭的不和睦怪罪到自己身上。小文此時就要適時替孩童的這類心理作切割,甚至與家長溝通,有時候家長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能舒緩小孩的症狀,尤其對於國小以下的孩童,家庭影響個人因素高達80%。

曾經輔導手機成癮症的青少年,小文深究後才知道原來手機成癮是為了逃避父母感情不和睦的動作,而家長常會有花錢找老師就想全部解決的念頭,這類問題的延伸,在沒有家庭關係的機器人身上,也很難有經驗的複製性。

心理問題較複雜 也具家庭延伸性

小文進一步表示,孩童的特殊狀況與家庭常有高度連結,例如特殊症狀孩童的手足常有過分壓抑,或是父母家長過於溺愛的狀況,會與孩童產生負面循環。家長也常把小文當調解員,所以小文有時半夜會接到家長的哭訴電話,或是常出現家庭紛爭要小文評評理等,這些都要透過智慧解決,也不能涉入過深。這類工作的延伸性與拿捏的程度,也是機器人無法取代的。

特殊兒童教育師這份工作的兩大主軸,是針對小孩的功課補強,以及配合孩童症狀做復健功能,例如做TRE(身心壓力放鬆練習);小文表示,每個孩童的上課時間為2小時,課後也常與家長再溝通20分鐘,時薪依照孩童不同症狀為700至1000元不等。近年來有此需求的小孩增多,自己也無法接太多學生,可以想見未來這個市場的人才需求將會愈來愈高。

看更多財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