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梅雨季節,潮濕悶熱的環境讓皮膚開始各種一粒一粒的疹子猖狂的冒出來,相信大家從小到大多少都有突然起疹子的經驗,聽來不是很嚴重的大事,可紅腫癢的感覺讓人不堪其擾,你知道有時候起疹子不見得單純只是皮膚的問題,背後可能代表著體質起了變化,甚至是更嚴重的病情,像是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肝病以及癌症等,都可能引起皮膚起疹子,病因若能治癒或是控制得宜才能減緩不適感。

傻傻分不清疹子種類 你知道疹子有6種嗎

疹子是一種廣義的泛稱,正確名稱應該叫做「皮疹」,基本上只要皮膚出現發紅、發癢、疙瘩等等的病徵,一律皆可以統稱為皮疹,而皮疹的形狀又可以分為六種:平的斑塊、突起的丘疹、內含透明組織液的水皰、內含黃色液體的膿皰、囊腫以及蕁麻疹。

以上六種病症,除了囊腫外,其他五種都是一般人所認知的「疹子」。通常只要有發紅就算是皮疹,不一定需要見到突起或者其他異狀。引發紅疹的原因很多,例如病毒感染、食物、藥物、酒精過敏、氣候變化、蚊蟲叮咬、內分必失調、情緒、壓力、物理性搔抓等等,都有可能讓皮膚產生發炎反應,進而導致紅腫、發癢的生理機制。

遠離疹子內外防護措施不可少

造成起疹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天氣變化、過多汗水、接觸過敏原等,發生長疹子的情況時可能會合併出現以下症狀:紅疹、搔癢、紅腫、水腫、脫屑、脫皮、泛紅、突起一顆一顆會癢的腫包等。除了上述引起皮膚起疹子的原因外,也有一種說法是疹子的起因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關,人體大部分的免疫細胞都集中在腸道,腸道不健康的話,會造成身體抵抗力下降,更易引發疹子。

若想改善疹子相關問題,除穿著透涼衣服、擦乾汗水、避開過敏原、皮膚保溼外,飲食均衡、補充正確的營養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事。「魚油」裡富含ω-3脂肪酸,而ω-3脂肪酸可幫助降低發炎因子濃度,減少發炎反應引起的皮膚病變機會、「彩虹蔬果」中皆含有豐富植化素,天然植化素具有強大抗氧化力,是降低發炎及抗組織胺的好幫手;包括深綠色蔬菜、莓果類、甜菜、櫻桃等皆是鮮豔蔬果的成員、「益生菌」有助降低發炎反應及免疫調節,能調整體質、改善過敏,對於預防皮膚發炎、過敏也有幫助。

加速皮膚復原可以補充這3種營養素

建議有疹子困擾的人可以補充以下這些微量營養素,幫助維持皮膚角質的完整,加速皮膚的復原。

1. 鋅幫助角質細胞分化與皮膚修復

鋅可以協助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促進皮膚表皮細胞的修復。除此之外,鋅同樣也具有抑制皮膚的發炎反應,並對抗氧化壓力,以上均顯示鋅對於皮膚搔癢的改善以及重建,都有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前衛福部建議成人男性每天應攝取15毫克,女性則為12毫克的鋅。鋅的來源以內臟、肉類、海鮮、貝類(牡蠣含量非常高)為主,植物性則以全穀類、蔬菜較多,不過,植物中的鋅不管是含量或是人體吸收率都大幅低於動物性來源的鋅。

2. 維生素C幫助抗氧化與角質層分化

相信大家對於維生素C的抗氧化、抗發炎功效並不陌生,但其實維生素C還具有修護皮膚屏障的效果,研究發現,維生素C可以促進人類皮膚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並刺激神經醯胺生成,神經醯胺為皮膚的「天然保水劑」,可防止水分散失,達到強化皮膚防禦、增加皮膚彈潤與保水度的效果。

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攝取100毫克的維生素C,飲食中可由新鮮的蔬菜水果中獲取,像是半顆芭樂就可以滿足建議攝取量,而我們也不需要大量攝取,因為維生素C在正常的攝取範圍內(30~180毫克/日)即有最佳的吸收率(70~90%),過度補充反而會降低人體對於維生素C的吸收,而且過多的也會從尿液中排出!

3. 維生素A幫助皮膚完整性

維生素A可於體內轉變為維生素A酸,能促進細胞的分化並調控基因的表現,在皮膚修護上,A酸可啟動角質蛋白的基因,並促進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衛福部目前建議維生素A建議攝取量為:成人男性600微克、女性則是500微克,飲食中可由肉類、雞蛋、動物油脂、色彩鮮艷的蔬果中獲取。

7招緩解皮膚疹子搔癢問題

除了就醫了解自己屬於哪種疹子外,也可以按照下列小撇步,讓換季時不再總是全身起疹子癢得受不了。

(一)做好皮膚保溼

(二)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三)遠離過敏原

(四)生活作息正常

(五)勿服用醫師未開立的藥物

(六)不要過度摳抓

(七)多補充魚油、益生菌、維生素D等營養素

想要根本改善起疹子帶來的搔癢問題,建議可以多吃以下的食物幫助改善自身自體免疫,洋蔥、花椰菜、甜椒、藍莓、櫻桃、蘋果、葡萄(帶皮帶籽)等有助於增強免疫;秋葵、木耳、海帶、山藥、桑椹、檸檬、枸杞等可平衡內分泌;而含組織胺食物,會增加血液循環、擴張血管,在發癢時就應該避免食用,例如:辣椒、大蒜、芝麻、海鮮、羊肉、竹筍、咖啡、茶等。

除了季節性的原因,藥物或是其他過敏原產生的皮膚起疹子,有時候不容易分辨,所以除了日常保養之外,一旦有症狀,仍不可忌諱就醫,尤其是出現持續、嚴重的癢或是脫皮,長出痣、不明凸起物,甚至劇痛,就應儘速找醫師治療。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