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2為止衛福部最新的資料,新冠疫苗累計接種 8,405,085 人次,其中AZ疫苗(AstraZeneca)共接種 5,391,638人,而莫德納(Moderna)共接種 3,013,447 人次,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 34.07%。在接種涵蓋數據上升的同時,媒體們也常報導疫苗接種後,不幸死亡的數據,該數據也是每日不停增加,加上國外數據顯示,接種第二劑之後的反應有可能比第一劑時更大,讓許多等待接種疫苗的人,特別是準備要開始接種第二劑的長輩們開始擔心害怕,本刊再次獲得專業醫師-蒼蘭鴿的授權,帶領大家一起了解,新冠疫苗真的有可能在接種完後3日內猝死嗎?真相只有一個,我們一起看分明!

本影片製作時,台灣新冠疫苗接種分類僅開放至85歲以上長者。

蒼蘭鴿醫師首先就6月較多長輩接種AZ疫苗那個時期,新聞上出現的「多名長者接種AZ疫苗後3日內即猝死」這類相似的標題進行解釋,認為標題當然是以較聳動吸引人去點擊觀看為主,單看標題資訊並不完整。並開玩笑的表示之後其他廠牌疫苗時,應該也會有類似的標題出現,重點是我們該如何挖掘新聞內實際的資訊內容、正確地進行識別解讀。

醫師首先用實際發生的新聞事件說明,為何接種疫苗後死亡,不一定是疫苗的因素,接著醫師以長輩們常見的死亡原因,與實際的平均數字,讓觀眾再次對於長者們的逝世有正確的概念,即便台灣未有疫情,每日也有一定數量的長輩會因慢性病、急性症狀或自然老化而死亡。醫師認為,先重申擺正這個觀念後,再來進一步探討與了解新冠疫苗接種後死亡的通報案件,能更為客觀。

蒼蘭鴿醫師同時帶來一個重要的「背景值」的概念,教會大家在解讀資訊時(無論是媒體或政府資訊),都應考量及比較「要疫苗的狀況下」跟「不用打疫苗的狀況下」,數字道有沒有差異。也就是說,開放大量民眾接種疫苗後的死亡人數,與沒有打疫苗時的情況 (扣除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對比後是否比有明顯增加?如果沒有顯著增加,則表示施打新冠疫苗並不會增加長輩們的死亡率,所以在影片中,醫師也同時提到了目前台灣與其他廣泛接種疫苗的國家的觀察結果。

最後,蒼蘭鴿醫師還在影片下方更新至6/29為止的資料,法醫檢驗44名接種新冠疫苗後過世案例,死因包含吸入食物窒息、頸椎骨折、慢性病、顱內出血、吸入性肺炎等,目前判定皆與疫苗無關,同時重申需留意接種後不良反應,展現身為醫師的專業,除了幫大家破除迷思,也提醒不能因此忽略任何影響生命可能性。

本文影片已獲 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蒼蘭鴿(吳其穎)醫師 授權轉載

別急著鬆口氣 新冠疫苗仍可能有嚴重不良反應

有人還是會有一絲絲疑慮,難道新冠疫苗就這麼確定完全不會致死嗎?「完全不會致死」這種說法其實很容易產生不同解讀,因為疫苗本身雖無毒,但注射疫苗,不管是哪一種疫苗,都可能會有極小機率的嚴重不良反應(如前一集所提到的血栓),這點疾管署與所有醫師都再三的重申提醒,在觀察到嚴重不良反應的當下,就需要立即就醫讓醫生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舉例來說,那位發生血栓的30歲男子,因為有即時觀察到並就醫,所以順利康復,但如果他認為疼痛一下就會過去,放著症狀不管,那血栓就可能會成為導致喪命的危險因子,所以我們接下來就來看衛福部最新的統計數據,以實際的Covid-19疫苗安全性監測數據,了解那些嚴重不良反應的症狀需要特別留意:(以下資料來源:CDC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所以CDC提醒大家,接種後請持續觀察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請儘速就醫診治、釐清病因。

● 由於國外於接種 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出現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接種後的 28天內,若接種後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

*下肢腫脹或疼痛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 依據各國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曾有報告極少數年輕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等的不良反應事件,大多發生在接種後數天內。建議接種mRNA疫苗後,應注意如出現胸痛、喘或心悸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也別忘了,施打疫苗前後,除了需注意均衡飲食外,也必須搭配足夠的水分及充足的睡眠,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將體內環境保持在最佳穩定狀態,有助於打造強健的體質,盡可能將身體防禦力達到最大值,將施打風險降到最低。

最後,小編在CDC的Covid-19疫苗安全性監測數據中,也有發現,通報死亡的案例中,雖然不是因新冠疫苗的嚴重不良反應而過世,但有很大比例的死亡因素是心臟疾病,所以要提醒大家,戴在手上的智慧手錶,除了前陣子很夯的「血氧偵測」功能之外,也要善用心律監測留意有無異常波動,另外,部分款型有增加「跌倒偵測」功能,能自動判別重摔情況並向緊急連絡人發送位置與求救訊息,以上功能雖然並非神奇到所有心贓疾病都能幫得上忙,但能增添一分保障也是好事,有這類穿戴裝置的人要好好利用喔~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