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在輓歌之後》記錄下人如何看待生死問題,面臨親人逝去,忍住淚揮手告別,心中的傷感卻無處釋放,是真正放下了嗎?看完你會有不同的答案...
看影片上一堂重要的生命課題:告別與想念
「能不能答應我,臨別時你或許就先走,徒留的感傷都留給我,讓我面對你往後的寂寞。」張惠妹的熱門歌曲《身後》歌詞中唱出人離世後,親人告別的過程及無盡的想念,關於生離死別的課題,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曾經歷過,導演傅美嘉透過拍攝兩位遭逢親人離世的年輕人的故事,訴說人面對親人死去的不同態度,還有心境上的轉變,也藉由拍攝,重新檢視自己對於父親十年前不告而別離世的心情歷程,也問自己是否是真的好好告別了呢?近30分鐘的生死紀錄片,給予觀眾對於生死、告別,有更開闊的解釋及看法。
面對生死,你好好告別了嗎?
紀錄片《在輓歌之後》的主角之一林宗範,是位在台南新營從事牽亡歌陣的工作者,牽亡歌盛行於南部,是台灣民間一種超渡亡魂的喪葬陣頭,這種儀式帶領亡魂順利通往極樂世界。林宗範說:「這也給家屬一個抒發的管道,認知親人死去的事實。」隨年歲增長,林宗範牽亡的對象漸漸從陌生人,變成自己的親人,看待死亡也變得坦然。另一位主角張睿翎是為音樂系主修長笛的女孩,他父親長期因中風,傷及腦部而臥病在床,他懷著父親對自己的期待就讀音樂系,努力在音樂領域找到自己與父親的連結。
「我們總是慶祝生命的到來,但面對生命的結束為什麼要悲傷?」
「生命的結束是不是本來就取決於你對那個人的記憶,而不是僅此於肉體被火化的那天呢?」
導演提出許多生與死的問題,引起觀眾省思。而在片中導演以第一人稱的旁白來敘述,從講述兩位主角的故事當中,中間也穿插交錯自己與爸爸的對話,追溯與爸爸告別的歷程及點滴的回憶,重新感受最真實的自己。紀錄片《在輓歌之後》獲得2021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一般組-最佳剪輯,在多線敘述及多重場景的大量素材中,善於利用鏡頭及聲音節奏,來做訪問的跳剪及轉場,讓紀錄片呈現自然的流暢感。
導演傅美嘉:「不要忽視你內心小小的想法,你可以把那個想法,呈現在影像裡面我覺得是很幸福的事!」
線上影展熱烈播映-一般組 最佳剪輯《在輓歌之後》
製作團隊︱林玫均 傅美嘉 曾靖傑 張詠絮
指導老師︱許維哲(朝陽科技大學 傳播藝術系)
神腦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影像創作者詳實將人們的日常生活,轉譯為影像,以紀錄片形式完整且真實地表露這些獨一無二且珍貴的記憶,不僅重新認識身處環境,也將日常的覺察、動身實踐的改變,訴說給更多社會大眾知道,成為推動社會往前走的動力!競賽自2009年開辦以來,鼓勵全民以影代筆紀錄家鄉故事,涵蓋的題材廣泛,從人文鄉土、生態環境、藝文、社福等議題都有,有兒少、青年、一般組,不同年齡層以不同角度觀點,紀實刻劃心目中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