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並不可怕!解除社會對它的偏見

癲癇在台灣,早期俗稱「羊癲瘋」、「豬母癲」,從前人們會認為是鬼神附身,治療大多是求神問卜或求民間偏方,癲癇起因於腦部神經細胞突發性的異常放電,導致行為、動作、感官或認知上的改變,然而,因放電的原因跟部位不同,發作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差異,不過癲癇病的汙名化,讓癲癇患者長期處於巨大壓力及不安全感中。根據研究統計指出,平均約每1000人裡,就有5~10人罹患癲癇,癲癇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比大眾印象中來得更普遍,在台灣現有癲癇人口約10~20萬左右。隨著現代醫學的進展,癲癇發生原因可能是先天性遺傳或是後天因素,像是中風、腦腫瘤、腦血管異常、頭部創傷等。

 

遇見癲癇發作免驚!牢記急救5口訣


面對癲癇症狀,例如無法控制的肌肉抽搐、意識不清、口吐白沫、咬舌頭、發出怪聲等,如你目擊身邊的人癲癇發作,該如何處理?記住以下步驟

:將周圍危險或尖銳物品移開、以免病人受傷,協助病人躺下,可用衣物捲起墊在病人頭下,保護頭部不會因發作抽搐而受傷。
:勿往病人嘴裡塞東西,這常見的錯誤處理方式,容易引起窒息。
:將病人呈現側躺姿勢,頭偏向一側,有助於呼吸道內分泌物的排出,保持通暢。
:陪伴在病人旁側給予關懷,並同時觀察狀況
:如果發作超過五分鐘以上,則須送醫治療

癲癇照護先鋒-劉雅芬替重症病友圓夢

「有些病人的死亡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我們讓病人和家屬,

道歉、道愛、道謝、道別的機會,在生命的末端做到完美。」


-第九屆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金獎

台北榮民總醫院 劉雅芬護理長

在三十年前,大家還不那麼了解癲癇的年代,劉雅芬就已經在神經專科擔任護理師,當時護理人員對癲癇的處置照護才剛起步,她與團隊一步一步練習實作、蒐集資料等,民國80年建置一套癲癇處置流程,確保病人發作時的安全及解決用藥上的困擾,隨著癲癇的治療愈來愈成熟,推廣癲癇照護至國內外,不僅教育護理人員,更對病患、家屬及民眾建立癲癇處置的正確觀念,消除社會大眾對癲癇疾病的歧視及誤解。劉雅芬積極推廣器捐、推動生命教育,制定安寧療護流程,規劃圓夢計畫,讓病人完成夢想,沒有遺憾地離開,在神經重症加護室中,有些病人的死亡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劉雅芬盡己之力安排適當的環境,讓病人在生命的尾端,與親友有個道歉、道愛、道謝、道別的機會,讓生命做到完美。

2020第九屆南丁格爾獎 績優奉獻金獎

臺北榮民總醫院 劉雅芬 護理長


「我們懷著尊敬的心,感謝護理人員的投入,在艱難的環境中,仍擁有專業與高度愛心,就像媽媽一樣。」─慈月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 林保雍

 

創辦人林保雍以母為名,創立慈月基金會,致力於改善護理環境,2012年起舉辦「南丁格爾獎」,成為全台首個由民間團體自發性頒發給護理人員的獎項,今年邁入第九屆,盼透過南丁格爾獎拋磚引玉,讓大眾給予更多尊重及鼓勵。

 

延伸閱讀

【台灣守護者】走出龍發堂/堂眾融入社會的漫漫長路

【台灣守護者】無懼的漢生天使 用愛撫平歷史傷口

【台灣守護者】護「糖」使者郭昭岑 全方位守護病患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FB & 【慈月基金會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