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食物保存不易,加上細菌喜歡溫暖環境,時不時出現「食物中毒」的事件,食物中毒又稱食源性感染,是一種經由吃進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所致的疾病,常見症狀包含 噁心、嘔吐 、腹痛及腹瀉等。此傳染病原很容易經由飛沫、糞口等接觸途徑傳播,造成腹瀉群聚事件。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食物中毒?
出現症狀後第一時間,民眾通常會回憶「自己吃了什麼食物?」「找尋可能有哪些食物不乾淨」,而臨床醫師遇到患者也會從「用餐」時間點,到後續「發病」時間點,從時間上做鑑別診斷。
- 吃下 1 小時內發病:偏向化學性食物中毒
- 吃下 1 小時後發病:食入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分泌的毒素後產生腸胃道症狀
- 吃下 8 小時後發病:產氣莢膜桿菌、仙人掌桿菌會在腸道內產生毒素出現腹瀉、腹痛
- 吃下 16 小時後發病: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霍亂弧菌等可能已經侵入腸道
由於細菌培養需要時間,在患者第一時間有明顯的腸胃症狀時,醫師會依據經驗鑑別診斷,「發病時間」是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依據民眾吃下的食物來猜測。
食物中毒有分哪幾種?5類食物中毒告訴你
依據中毒原因,食物中毒可分為以下5種: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攝食含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孤菌、肉毒桿菌及仙人掌桿菌等等之食物。
(二)病毒性食物中毒:食物中存有A型肝炎病毒、急性E型肝炎、諾羅病毒或沙波病毒。
(三)化學性食品中毒:攝食含有重金屬、農藥或有毒非法添加物。
(四)動物性天然毒:攝入河豚、蟾蜍、熱帶性海魚或其他有毒貝類之毒素。
(五)植物性天然毒:食用含有毒素之發芽馬鈴薯、姑婆芋、野生菇類及大花曼陀羅等等之植物。
除了上述5種外,若食用含有海獸胃線蟲且未妥善處理的海鮮,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可以看哪些科別?
基層診所、腸胃科也能協助診斷治療,建議民眾若腹瀉持續超過兩天以上未改善,或是腹瀉頻率太高、一天拉超過五次以上就需要就醫,民眾若自行準備買成藥服用之外,也可以準備口服電解液。
其實就診並沒有非得去急診,許多基層診所醫師也能協助判別診斷,若真的嚴重診所醫師也會協助轉診至大醫院,極少數食物中毒的患者腹瀉極為嚴重,可能出現脫水導致血壓會降低,讓人暈眩意識模糊、持續兩天高燒,這時就得評估是否需要住院。
食物中毒怎麼辦?食物中毒多久會好?
發現疑似食物中毒症狀時,應將剩餘食品檢體密封留存於低溫冷藏(不可冷凍),盡快就醫並通報衛生單位。
一般來說,食物中毒症狀約一天或兩天,嚴重時則會持續七天到十天,在醫療協助下,大多數人都會慢慢好轉。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抵抗力弱的朋友症狀普遍較嚴重,可能因食物中毒併發重大疾病,甚至死亡,千萬不可輕忽。
預防食物中毒怎麼做?牢記5大原則
食物保存溫度方面,熱存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建議大家勿將食物放在室溫下超過兩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一小時。此外,平時牢記「5大原則」,也有助於防範食物中毒:
(一)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請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先包紮。
(二)要新鮮: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須乾淨無虞。
(三)要生熟食分開:請用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防止交叉污染。
(四)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五)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室溫不宜放置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