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步調快速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現代人的壓力指數普遍偏高,為了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一絲慰藉,許多人會藉由「吃垃圾食物」來慰勞、獎勵辛苦的自己,並以「吃垃圾食物」為自己創造好心情。但因為心情不好或壓力大就暴飲暴食,其實是一種異常的飲食行為,這種靠食物自我慰藉的行為就稱作「情緒性飲食」(Emotional Eating)。

甚麼是情緒性進食?誘發情緒性飲食的 5 大原因

甚麼是情緒性進食?當人們在身體尚未感到飢餓時吃東西,代表食物對他們而言有其他用途,而不是把食物當作滿足身體所需的東西。他們利用食物來滿足另一種飢餓感—情緒上的飢餓感、心理上的飢餓感,或是精神上的飢餓感。

停止情緒性進食的第一步是確定個人的觸發因素。大多數情緒性飲食與不愉快的感覺有關,以下是常見情緒性飲食的 5 個原因。

壓力:注意到壓力是否使自己到飢餓?當身體會產生壓力激素皮質醇時,激發了對甜和油炸食品的渴望。當生活壓力越不受控制,越有可能尋求食物來緩解情緒。

以吃填充情緒:進食可以暫時「抑制」不適的情緒,包括憤怒、恐懼、悲傷、焦慮、孤獨等。

無聊或空虛的感覺:感到不滿足和空虛時,食物可減輕無聊或作為填補生活空白的一種方式。

童年習慣:童年時,若父母用冰淇淋、披薩來獎勵表現良好,或好成績單,或悲傷時吃糖。這些習慣可能延續到成年期,勾起美好的回憶。

社會影響力:聚餐是減輕壓力的好方法,因為食物或正在吃的夥伴,更容易放縱。

罹患情緒性飲食的6特徵

如果民眾出現以下6種狀況,就要注意這是罹患「情緒性飲食」的警訊:

1.突然很想吃某樣東西,通常是高糖高油垃圾食物(如鹹酥雞、蛋糕、巧克力)。

2.明明不餓或剛吃完正餐沒多久,但還是嘴饞,想吃個不停。

3.常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

4.經常覺得吃到過飽,吃到肚子很撐不舒服,但還是想清空眼前食物。

5.常一人躲起來悶頭大吃(尤其是心情不好時),怕被人發現。

6.無意識的吃完食物後,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如焦慮、後悔、自我厭惡等。

情緒性暴食對身體的影響有哪些?

飲食與心理健康是會互相影響的,其中,高油、高糖的垃圾食物對大腦產生刺激的信號傳遞通道,與毒品其實是相同的,因此兩者皆能讓人感到舒暢、愉悅、獲得「短暫性快樂」,卻也能讓「成癮」的情況發生。當身體藉由高油、高糖等垃圾食物來紓壓時,雖然吃的當下會感到開心,實際上卻無法為身體帶來真正的快樂,久而久之還必須仰賴這些垃圾食物才能有快樂的感覺,這種狀態就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的風險。

如何改善情緒性進食 教你4招有效控制及改善

情緒性和壓力性進食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當自我有所覺察,並且能設定適當的份量,進食不失為舒壓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的狀態,也必須知道除了吃之外還有其他方法可行。要減少情緒性進食、壓力性進食乃至「糖癮」的發生頻率,可採取適當的改變方式:

1. 安排放鬆:為自己安排舒壓與緩解焦慮情緒的時間。

2. 飲食替代:知道自己是為了舒壓而吃,可以從雞排改為吃雞胸肉。

3. 分享共食:將壓力、愉悅透過共食分享跟身邊的人,也減少飲食份量。

4. 檢視生活:重新安排、面對自己的生活,不要逼自己與飲食對抗或控制,以免對身心造成額外壓力。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