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全台氣溫驟降,最近幾天各縣市疑因天冷導致非創傷性救護增加,甚至有心血管疾病突然發作因此心肌梗塞OHCA送醫,為避免意外發生,建議民眾注意保暖,可多按頭部百位穴,促進腦部循環,以及手腕的內關穴,促進心血管循環,保護好心血管。

什麼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徵兆有哪些?

心血管疾病泛指心臟和血管的疾病,常見原因是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血流不順,進而引發各式各樣的病症,症狀有心悸、呼吸困難、紫紺、眩暈、暈厥等。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等,嚴重可能死亡。危險族群包括吸菸、高血壓、家族病史、糖尿病、肥胖、和年長者。心血管疾病預防大於治療,一旦罹病,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和冠狀動脈手術,包括氣球擴張術、心臟支架,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

哪些人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

心血管危險因子如下,各危險因子也存在相互關係,危險因子愈多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愈高。

  • 年齡:男性 ≧ 45歲;女性 ≧ 55歲。
  • 家族史:男性一等親在55歲前,或是女性一等親在65歲前有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繞道手術或猝死)。
  • 吸菸:現仍吸菸或之前6個月仍吸菸,或是暴露在吸菸環境。
  • 靜態生活:至少三個月未執行每周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中強度的運動。
  • 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 ≧ 30 kg/m2,且男性腰圍>102公分、女性腰圍>88公分(我國定義身體質量指數 ≧ 27為肥胖)。
  • 高血壓:至少兩次測量時收縮壓 ≧ 140mmHg和/或舒張壓 ≧ 90 mmHg或已服用抗高血壓藥物。
  • 血脂異常:低密度脂蛋白 ≧ 130 mg/dL或高密度脂蛋白<40mg/dL,或服用降血脂藥物(若僅有膽固醇資料,≧ 200 mg/dL)。
  • 糖尿病前期:至少兩次測量時,空腹血糖 ≧ 100 mg/dL但<126 mg/dL,或飯後血糖 ≧ 140 mg/dL,但<200 mg/dL。

有心血管疾病看哪一科?有甚麼禁忌?

各種心臟及周邊血管疾病,如: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臟病、周邊血管栓塞或梗塞、心律不整及心肌衰竭,皆屬於心臟內科範疇,提醒民眾多留意健康警訊,必要時盡早檢查。

地雷1:高脂、高納、高糖飲食

精緻澱粉容易導致體內血糖快速上升,過多⾎糖進入脂肪組織後,形成三酸甘油酯,亦即俗稱的⾎脂。而糕點、麵包等含有精緻澱粉的食物,或是甜甜圈、巧克力、含糖飲料等,由於在製作時常添加大量的糖與油,若慣性食用甚至天天攝取,便會吃進過多熱量,造成肥胖,進而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地雷2:久坐不運動

不少高齡長輩由於體能或身體機能退化,平時寧願坐在家裡看電視而缺乏運動,或是年輕族群熱衷線上遊戲、追劇而少體能活動,殊不知長期久坐,可能會對骨骼肌蛋白脂酶的活動產生相當大的抑制作用,導致肌肉局部減少吸收血漿內的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s),進而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濃度,如此一來便會提高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地雷3:抽菸

根據衛福部資料,相較於不抽菸者,抽菸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高出2~7倍,還可能會使家人長期吸入二手菸,提高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

避免心血管疾病 教你簡單4招保養心血管

1.養成運動習慣,包括有氧運動和肌力強化運動,以此增加心臟的血液輸出量、增加心臟本身的血液供給能力,減輕心臟負擔。

2.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頸部與四肢末梢的保暖,可採洋蔥式穿法,依照室內外冷熱調整穿脫。

3. 每天洗完澡泡腳10分鐘,水溫不宜超過40度,水面高過腳踝即可,以此改善末梢循環與調節核心溫度。

4. 穴道按摩,每天洗完澡各穴位按摩3至5分鐘,包含百會穴和內關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左右兩耳尖連接線與頭部正中線的交會處。內關穴在手腕內側橫紋上2寸處(約3指寬)、兩筋之間。

按內關穴可以促進心血管、腸胃循環,按百會穴促進腦部循環,都是天冷保護心血管的中醫保健之道。

護心必吃!冬日防禦心血管6大食物

提供大家冬日防禦護心6大食物,幫助大家補進好的營養素,保有頭好壯壯的身體:

●薑汁奶茶:薑汁中的「薑辣素」可產生熱能,促進血液循環及善手腳冰冷。

●綠茶:兒茶素具有抗氧化、維持血管內皮穩定、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及增強免疫。

●蒜香菇菇雞湯:優質蛋白質搭配菇類膳食纖維跟多醣體,能維護腸道健康和提升免疫力,且大蒜中的硫化物,也有殺菌與強化免疫系統的幫助。

●鮭魚:關鍵omega-3脂肪酸,幫助減少身體發炎及保護免疫細胞不過勞。

●柑橘:柑橘含有生物性類黃酮和豐富的維生素A,具捕捉自由基並維持黏膜完整性,為身體築一座防護牆,避免病原菌闖入。

●草莓:一天攝取160g(約10-16顆),即可攝取到維生素C、葉酸、花青素、有機酸和多酚類等,幫身體打好基礎抗氧化外,同時也可以提升肌膚的透亮。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