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Omega-3的重視,多從健康飲食的觀念開始,不過雖然都知道「天然ㄟ尚好」,但選擇吃魚補充Omega-3時,光魚類就分大魚小魚、淡水魚、海水魚、深海魚,加上海洋中汙染嚴重,外食的魚來源新不新鮮、魚類的重金屬殘留等問題,也讓吃魚這項簡單的動作變得複雜,這麼多的不確定性衍生出了Omega-3的補充品,感覺每天吞幾顆就可解決魚吃不夠的問題,但該注意的選擇重點可不能忽視!另外,蔬食主義者無法吃魚,必需營養素的來源又該如何替換?

       Omega-3也就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有DHA、EPA、ALA三種,因為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只能從外在攝取,而魚類 (特別是深海魚) 的油脂中含有DHA與EPA兩種,依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與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一般成人最好每日應攝取1千毫克左右的DHA及EPA,有助於預防血管中的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DHA對胎兒腦部發育也有重要的影響,惟須注意,多食容易有噁心、暈眩等反效果。

         同時,雖然魚油好處多,不過EPA本身的特性會讓凝血的時間延長,所以開刀前後2週的病患、懷孕到32週的孕婦、服用的藥物有凝血作用者、本身患有血友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應詳細詢問過專業醫師後再決定是否服用。

       食藥署的魚類攝食飲食指南中提到,孕婦及6歲以下幼童應避免攝取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鮪魚及油魚,是為了避免魚肉內可能有累積的甲基汞因而存在於幼兒腦部中,會容易影響幼兒的智力發展及胎兒的腦部發育,即使真的要吃,每週也不應吃超過35克(約成人三指併攏後的大小及厚度)。

       買回來的魚不是每條都有檢驗報告,避開上述魚種改買深海小型魚是一種方式,只是小魚魚刺也細,處理及食用時得多加留意;選擇經過SGS檢驗報告、顯示為無重金屬殘留的產品魚油營養補充品則是另一種方式,要考慮的則是有沒有挑對萃取型態,EE型濃度高,但脂肪含量高吸收度低,TG型因接近天然型式,所以脂肪含量較低,吸收率也相對的高。

       承上述的內容,坊間有一種說法是建議孕婦改選擇藻油,因為藻油也有DHA,值得思考的是,提煉藻油的深海藻類與深海魚類是同一個環境,魚類有重金屬殘留,難道藻類會完全沒有嗎?所以,即使基於風險考量選擇用藻油取代魚油,還是以有無重金屬殘留作為挑選的重點。

       而最後要談到的就是蔬食者的Omega-3該怎麼吃了,如果屬於儘量不要吃肉、要吃還是可以的鍋邊素,建議還是以少量魚肉搭配魚油,較能輕易補足DHA+EPA該有的攝取量;如果是完全不吃肉的純素者,日常飲食可藉由吃胡桃、杏仁果、核桃或荏胡麻油、亞麻仁油來攝取另一種Omega-3─ALA,這裡要注意有:包裹的膠囊也是純素嗎?市面上有些藻油產品看似素食,但註明純素者不能食用,因為膠囊的成分是魚來源或豬來源的明膠,油是素的、皮卻是葷的,所以膠囊成分選擇鹿角菜膠或卡拉膠才是純素可食。

       分析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有發現,不是吃哪一種最好,而是依照自身的狀況做選擇,才能真正地提供助益。當然不免俗的要再提醒,不管是鮮魚、堅果還是魚油、藻油、荏胡麻油,都只是食品不是藥品,身體有狀況還是要看醫生,千萬不要以此替代治療藥物,以免錯失治療的時機喔!

更多生活、健康、科技知識,請追蹤【好神生活誌】

 

​本刊不提供醫療建議、諮詢、診斷,或從事醫療行為。如您有健康狀況、使用任何藥物或醫療設備的需要,請您即刻就診或尋求醫療專業者詢問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