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傳達心情要打一串字才能完整表達實在很麻煩,好在現在有表情符號、貼圖等方式可以一圖就搞定,在之前的《秒懂潮科技》中我們簡單回顧了表情符號、貼圖的歷史。

以符號來傳遞情緒的做法,是由一位電腦科學家史考特.法爾曼(Scott Fahlman)首先使用的,1982 年時他在大學的電子佈告欄上用了 :-) 和 :-(  這兩種符號,接下來隨著通訊方式不斷改變有了繪文字(Emoji)、顏文字(Kaomoji)、MSN Messener 的自訂表情符號、Line 的貼圖等形式,都能讓使用者簡單就能傳遞意思。

而繪文字(Emoji)在使用上越來越普遍,樣式越來越多元,為了讓各種情況下都能正確地顯示,Unicode 也開始規範 Emoji 的編碼,目前已經到了第 11 版,總計有超過 1,200 個呢!

不過,Unicode 只規定了「編碼」跟「意義」並沒有規定設計樣式,所以 Apple、Google、微軟、三星、Facebook 等企業都會根據品牌風格特色或者需求來設計自己的圖樣,像是微軟的表情符號就是加上黑框的平面化設計,讓表情符號在和文字一同出現時能更加突出,而 Apple 則是有點立體光澤感,類似於自家產品的設計風格等等

在表情符號上,Apple 不滿足於只是看起來立體的 2D 設計,前陣子在 iPhone X 發表時就同步推出了「Animoji」動態表情符號,讓使用者透過 TrueDepth 相機就能配合臉部動作化身各種動物甚至是外星人,打造出更生動活撥的表情呢!

三星同樣也為了讓使用者有更多個人化選擇推出了「虛擬人偶」功能,不但可以模擬表情,還能自訂髮型、服裝,就跟玩線上遊戲一樣呢!

隨著科技進步,或許以後可以把手機鏡頭可以有更多感應器,就像把 Xbox 的 Kinect 感應器一樣來追蹤使用者的動作,創造出不僅是表情、服裝,甚至動作都專屬於自己的符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