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葉上的秋海棠碎片 汝森爺爺的返家之路

 今年你是不是也回到溫暖的家鄉團圓圍爐呢?全家人用一席暖呼呼的菜餚,犒賞一年的努力,也迎接新年的到來。但你知道台灣過去有一群人,每年除夕一到,他們只能獨自面對心中的五味雜陳,以及一大桌空蕩蕩的圓桌。

 民國三十八年當年身為軍人的王汝森,迫於戰爭在炮火隆隆聲中來到台灣,他是在除夕夜出生的孩子,離開故鄉後,每到這一天他心情總是特別低落、無助,心繫家人過得如何?思念的淚水也不禁滑落。對岸的家人也不知道他是生是死,只好每年都特別為汝森擺上一副碗筷,等待著有一天他能找到回家的路一起圍爐、過生日,而這一等,就是好幾十年。

 

軍用車娶妻 艱苦下的甜蜜點滴

 來到台灣的汝森生活並不順遂,當時軍人薪水並不多,平時用生命在戰火第一線保家衛國,下了部隊還得接受一般民眾對軍人、外省人身分的指指點點,讓他心中喪失了根,回家的路對他來說,更是遙遠。

 直到民國四十七年汝森遇上了畢生摯愛張寶貴。「我是整個村莊第一個嫁給阿兵哥的,但阿兵哥被整個村莊看不起,都歧視我們這段婚姻。還記得當年大家都是用計程車來迎娶,但汝森竟然開著阿兵哥的小型軍用車來迎娶,我看到就一直哭。」八十歲的妻子張寶貴回憶說。

 小倆口在驚喜與不安下開始婚姻生活,張寶貴忍不住淚水說:「汝森被外派到馬祖第一線作戰,五個孩子真的養不起,阿兵哥錢很少,每個禮拜就只有十塊錢可以買菜,我只好自己去做工賺錢,再抽空跑回家裡看小孩。」不願向現實低頭的寶貴,一個女孩子從修建房屋、油漆高窗,到帶孩子都全部自己來,好讓丈夫沒有後顧之憂。

 而汝森在前線防衛作戰,久久才能回家一次,但一家人感情反而更加融洽,小女兒王儀琪帶著想念說:「爸爸回來總會帶一只黑色公事包,裡頭放著部隊裡拿回來的水果,當時覺得都黑黑的,好像很不新鮮,長大後才知道那是爸爸的愛。」一顆顆水果都是父親捨不得妻子辛苦、孩子吃苦,把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盡最大的力量帶回家跟家裡人分享,才能暫時忘卻那濃濃的鄉愁。

 

善解人意的父親 一家人止不住的思念

 對汝森兒女而言,他的鄉愁,以及來台灣以前的故事,是一本永遠都來不及讀透的書,因為只要想到過去,他心中那股思念,以及當下的委屈就會忍不住潰堤。儘管後來兩岸開放,汝森終於踏上回老家的歸途,但這一路走了五十年,一切人事已非,連每年除夕幫他留一副碗筷的老母親都離開了人世,回憶裡的家鄉已經不再是家鄉。

 汝森兒女總覺得父親在當兵以前是個讀書人,背包裡總是藏一本書,時刻充實自己,也影響著家人,大女兒王儀珍帶著淚水說:「過去家裡很窮,媽媽覺得我是家裡最大的,從小就希望我去做工,好為家裡出份力,我後來可以去彰女唸書,完全是父親的堅持。」在過去傳統年代中,汝森支持大女兒唸書,讓自己與妻子一起扛起家計,是很不容易的,但在他堅持下,一家六口生活也越過越好。

 儘管二十年前汝森離開了人世,但對兒女而言父親一直都在,只是暫時回去了對岸老家,有一天還會再回台灣一起過年,偶爾還會透過夢境捎來一封封報平安的信。

 

 汝森一家六口,各自領著自己的兒女分工打點老家內外,從打掃、備料到修整庭院,好迎接晚上的除夕圍爐。汝森年輕時風塵僕僕來到台灣,在這裡度過自己的青春歲月,用生命守護這塊土地,並且以雙手撐起這個家,如今五個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對一家人而言,不管是對岸,還是台灣,只要一家人可以一起吃飯,哪裡都可以是溫暖的家。

本片由孫女王晨羽一手紀錄,不僅追出自己那特別的爺爺,透過鏡頭下闡述出「移居住民」的種種不便、不適應及不被接納,一路走過的辛酸,希望能讓後輩看見前人落地歸根後努力生存的毅力,也留下家族珍貴紀錄。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