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神腦紀錄片競賽_環境生態特別獎 

《上山走走》全片欣賞

 

日光緩緩從山頭間升起,遠處飄來陣陣香氣,新的一天開始了。

從仔細觀察著動物們留下的蛛絲馬跡,設陷阱、打獵,

再到搭棚過夜、生營火、處理獵物,

對他們來說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爬一座山,他們從不說是征服,而是說Biavovei走走,

這就是鄒族獵人。

 

我們都是過客 土地神不給,你想拿也拿不走!

  「鄒族,都是說土地神給你的,不是獵到,是拿到,祂不給你也沒辦法,人只是經過,祂那邊的山神永遠在那邊,我們是很敬畏祂。」浦少光早期在外地工作,因公受傷截斷左手四指而回到部落,開始著手經營休閒農場,卻又在賀伯颱風的無情侵襲下,農場被沖掉,幾次衝擊之後,他深思熟慮地決心休息一年,重新回到山上打獵。從小練就一身打獵好功夫的浦少光,五歲時就跟著部落的大哥哥開始設陷阱套鳥、松鼠,等到高中自立門戶開始收徒弟,只要徒弟願意學,他總會花2-3年的時間,訓練到徒弟們能夠自己獨立上山狩獵,但即使是像他如此厲害的獵人,在深入山林之前,也一定嚴守部落傳統,用酒祭拜當地的獵場土地神,祈求保佑進入獵場的人們,以及打獵行程能順利圓滿。

 

鄒族獵人實踐祖先智慧 傳承族人技藝

       夜裡的月光才剛探頭,懂得設陷阱、模仿動物叫聲、辨識動物足跡的蒲少光,一個轉身,手裡就提著捕捉到的獵物,要做成隔日的美味早餐。「我們有一個深山裏面的潛規則,如果說你到人家的山寮,用了人家的柴火,你用多少一定要補回來,如果你用了人家的柴火沒有補回來的話,被知道會被唸,算是一個不懂狩獵文化的獵人。」身為狩獵民族、倚靠著這片土地成長的他們,非常重視大自然的保育,除了維護山林資源,一次打獵也只獵取足夠做為糧食的量,不獵多、不販售,讓生態資源能源源不絕。

  除了上山打獵之外,獵人們也善於編織用來裝獵物的網袋,擔心著這些傳統的編織、鞣皮技術,未來可能會消失,蒲少光因此在阿里山鄉的七所部落大學開設了編織班及鞣皮班,希望能藉由更多人的學習,讓技藝能夠流傳下去。

 

尋找狩獵與生態的平衡 鄒族獵人與天地共生

       跨年夜,圍聚在蒲家大門的大小徒弟們,展示著漁獵的成果,也分享著一路走來的歷程,蒲少光教給徒弟們的,不僅是打獵技巧,更是尊重土地及生態資源的信念,也讓我們了解到狩獵與生態保育是可以有平衡點的。今年七月第一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在林務局及嘉義縣政府的輔導下正式成立,未來將由協會訂定自律公約、獵場經營及狩獵管理,並督導獵人們遵從規範,希望能藉由共同維護,妥善的保護野生動物資源。或許每個人對於狩獵文化的觀點不同,但可以從鄒族獵人以行動實踐讓大家看見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尊重,跟隨土地一起呼吸、成長,希望未來也能讓更多人藉由了解原住民文化或是參與狩獵,認識及發掘多元文化的背景內涵,用不同的角度,一起關懷我們的家園。

 

2018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頒獎暨特映會活動花絮

  今年度的頒獎典禮暨特映會於12/15(六)在台大思亮館舉辦,現場不僅與會貴賓眾多,評審團及獲獎團隊也至現場一同共襄盛舉,更透過典禮後的三部影片播放,進行交流,獲得廣大好評,希冀未來能持續透過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鼓勵大家一同記錄下台灣的故事,並將關懷台灣的善意,種植到大家心中。

▲現場與會貴賓、評審團、參賽團隊一起大合照,一同繼續支持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

 

▲本次榮獲最大獎項─環境生態特別獎《上山走走》團隊,邀您一同用不同視角關心台灣

 

▲透過紀錄片競賽,將關懷土地及環境的信念向下扎根,讓孩子們從小認識自己的家園,也鼓勵各界一團參與紀錄片競賽,一同記錄台灣的大小事。

 

更多精彩花絮:2018原鄉踏查紀錄片競賽Facebook

 

延伸閱讀

【拾代影展】踏上32公里回家路,找尋流星般的記憶

【拾代影展】種不出作物的環境悲鳴 汙染雨神同行

【影刻台灣】擊臀、操練,卑南14歲男孩的天堂路

 

更多精彩內容,請追蹤【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